APP下载

唐代的饮茶与饮酒风尚

2019-04-11汪文忠

烹调知识 2019年4期
关键词:酒仙茶道饮茶

汪文忠

提及唐朝的饮食,除了日常吃的食物外,两种饮品也是唐朝最具特色的的饮食文化代表。首先谈的是唐朝的茶文化,茶神陆羽撰写的《茶经》就是唐代茶文化的代表,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科举制度、诗风、贡茶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国佛教二千多年来的历程,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和茶文化等广泛领域。唐朝佛教尤其是禅宗对饮茶风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我国寺院多建造在深山幽谷,森林繁茂,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山区。而且我国是茶的原产地,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侣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故素有“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寺院广种茶树,也促进了民间茶园的发展。

第二,推动了茶叶技术的进步。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亲眼看到西山寺僧人创造了一个茶叶新品种,写了一首赞美诗:“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倾余”。陆羽创造的是蒸青饼茶,社会上饮用的也都是这种茶,而西山寺僧人则创造了炒青散茶,佐证常德是我国炒青绿茶的发祥地。

第三,皎然率先提出了“茶道”这个词。他不但专攻佛经,而且对茶文化造诣很深,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茶道”一词就是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创造性的率先提出,诗曰:“……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禅宗“静心”“自悟”的宗旨以“涤昏寐”“清我神”“便得道”贯穿到茶道之中,是诗化了的茶道。

茶中有道,悟茶也悟道,把饮茶从技艺欣赏提高到精神享受,被认为佛教对茶道的影响,主要是禅宗思想的影响。皎然把茶道与佛理结合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

唐代不僅在内地饮茶成风,而且迅速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自中地,流于塞外”。殊不知唐代文人嗜酒特甚,有关诗文也特别多,因此唐代的“酒文化”是别具一格的。就中唐初的王绩,算得是一个先锋。王绩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他所作诗文多以嗜酒为题材,其中有一篇《醉乡记》,将历来的嗜酒文人称作酒仙,以为榜样。文中道:“……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召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大凡把酷好饮酒且替饮酒的人称之为“酒仙”。

自从有了“酒仙”的美称之后,酒仙便层出不穷。唐代中期就有“酒八仙”之说,称嗜酒的贺知章、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为“酒仙”。八仙中嗜酒最著名的当然是李白。李白爱酒,他的酒诗也相当多,其中有许多名篇,《月下独酌》就是佳作之一,还有那一曲千古绝唱《将进酒》,虽说从某种程度是宣扬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实际上也是诗人心灵深处回荡着的一曲痛苦悲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把自己的愁闷痛楚,恨不得都消释在酒中,没有酒就不会有他的佳作,也就不会有他的生活。他的《把酒问月》诗,表达的正是一种寄情于酒的愿望:“所愿当歌对清酒,月光长照金樽里。”还有那首《客中行》,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心境。传说李白最终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之后,下到采石矶大江中捉月,结果被江水吞没了生命。唐代文人饮酒,极重花前月下之酌,李白的《月下独酌》即其一例。这实际上是诗人孤独寂寞境遇的写照,不仅在“月下”,而且为“独酌”,沉闷的心绪因酒而消散,随月而飘去。当然,也难免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时候,那就很难得到解脱了。这是一门我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学,十分了不起。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过去!

猜你喜欢

酒仙茶道饮茶
每周至少喝3次茶更长寿
寻迹万里茶道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茶道六百年》
成人每天饮多少茶叶最合适?
不灭的蓝火
入夏
功夫熊猫完美演绎醉八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