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后鳍薄鳅
2019-04-11瞿勇张佩玲黄太福黄兴龙朱莎袁小玥张佑祥刘志霄
瞿勇, 张佩玲, 黄太福, 黄兴龙, 朱莎, 袁小玥, 张佑祥, 刘志霄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2018年8月27日,在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期间,采集到1尾小型鳅类标本,经详细的形态比较,鉴定为后鳍薄鳅Leptobotiaposterodorsalis,该鳅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珠江水系(陈景星,蓝家湖,1992;张春光,赵亚辉,2016),其他水域未见报道。因此,本次发现不仅是湖南省鱼类新记录,同时也是首次在长江水系的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鉴别特征:体细长,侧扁,颏部无纽状突起,须短,3对。眼小,眼下刺不分叉。背鳍起点比腹鳍起点靠后,尾鳍短而宽,分叉且尾鳍基具1条不甚明显的垂直黑色带纹。背鳍鳍间具1条由斑点组成的条纹,身体颜色单一无条纹或斑点。
形态描述:该标本身体细长,侧扁,身体的最高处在背部和背鳍基部的起点间;背鳍边缘平截,臀鳍被压下的时候,未达臀鳍基部起点与尾鳍基部间距离的1/2;尾鳍叉形,两叶边缘圆滑,近等长;肛门至腹鳍基部的距离短于尾鳍基部;胸鳍短,未达胸鳍和腹鳍基部距离的1/2;背鳍基部前起点比腹鳍基部前起点靠后。除腹部外,体被细鳞;侧线完全、平直,侧线管小;口下位,唇和须光滑,无凸起,颌部无缺刻和裂纹;须短,3对,口角须最长,2对吻须等长;前鼻孔围有一管状鼻瓣围,其长不达眼前缘(图1)。
体长79.57 mm,全长91.43 mm,尾鳍长12.31 mm。体长是头长的4.61倍、尾柄长的5.21倍、吻长的11.55倍、头高(在眼部处测量)的9.67倍、体高(在背鳍基部起点测量)的7.47倍、尾柄高的9.32倍、上尾叶长的7.22倍、鼻间距的35.20倍。全长是体长的1.15倍、背鳍长的8.81倍、尾鳍长的7.43倍、背鳍前长的1.97倍、胸鳍前长的5.10倍、腹鳍前长的2.13倍、臂鳍前长的1.49倍、尾叶中鳍条长的15.14倍。尾鳍长是背鳍长的1.19倍、腹鳍长的1.74倍、胸鳍长的1.74倍、臂鳍长的1.73倍、尾柄高的1.44倍、口裂宽的4.23倍、鼻间距的5.45倍。
图1 分布于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后鳍薄鳅Leptobotia posterodorsalis (张佑祥 摄)
体色:活体时,侧线以上呈棕褐色,侧线以下呈浅白色,有明显界线。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的中部偏后以及背鳍基部和尾鳍基部有1条宽黑色条带,鳍条间膜透明。无水乙醇浸泡后的标本侧线以上呈黑灰色,侧线以下为黄白色,上颌黑色,下颌有酒红色线条。
栖息生境: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山峦叠嶂,溪谷纵横,水质优良,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中国独有、中南十三省唯一幸存的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该标本的采集点位于保护区内鱼泉溪、小岔溪的交汇处,尽管附近有部分房屋和生活设施,但环境良好、植被茂密、水体清澈,呈现原生态的基本面貌。采集点处的溪水流入酉水河,而酉水河是沅江的支流之一,沅水最后流入洞庭湖,汇入长江。
比较:后鳍薄鳅体型小,体背棕褐色而无条纹,鳍上有条纹,与同属的小眼薄鳅L.microphthalma、美尾薄鳅L.bellacauda、汉水扁尾薄鳅L.hansuiensis、天台扁尾薄鳅L.tientaiensis和斑点薄鳅L.punctatus较为相似,但均可明显地予以区分:与小眼薄鳅(傅天佑,叶妙荣,1983;青弘等,2009)相比,其眼前无斑纹,活体时侧线以上呈现棕褐色,腹鳍基部缺乏腋鳞;与美尾薄鳅(Bohlen &lechtová,2016)相比,其体表鳞片稀疏,眼偏小,侧线完全,尾鳍黑色条纹较小;与汉水扁尾薄鳅和天台扁尾薄鳅(方树森,许涛清,1980)相比,其尾鳍黑色带纹单一,体背颜色浅,背鳍前端缺乏黄色斑块;与斑点薄鳅(李捷等,2007)相比,体侧无斑点且尾鳍和背鳍都只有1条黑色带纹。此外,此次发现的后鳍薄鳅标本也与其模式产地的标本存在一些差异(陈景星,蓝家湖,1992),此次标本体型较大,但这是否为不同亚种、地理居群或年龄所致,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