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海稻区稻瘟病发生动态及田间药效评价

2019-04-11车喜庆桑海旭王井士马晓慧荆华洪晓松

中国稻米 2019年2期
关键词:吡唑稻瘟病病斑

车喜庆 桑海旭王井士 马晓慧 荆华 洪晓松

(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辽宁 盘锦 124010;第一作者:chexiqing@126.com;*通讯作者:haixusang@163.com)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辽宁省年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达到56万hm2和420万t,为辽宁省第二大粮食作物[1]。由子囊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2-3],以叶瘟、穗颈瘟危害损失最大,轻发田减产10%~20%,严重时颗粒无收[4]。当穗颈瘟在田间发病时,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产量损失分别达到 2.017、2.001 kg/667 m2[5]。目前,对水稻稻瘟病的研究多集中在种群动态、药剂防治、流行统计模型、多品种及诱导抗性等方面[6-9]。化学药剂作为生产上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连年大量应用会导致致病菌的抗药性增强[10],药剂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效。本研究将3个当地主栽水稻品种种植于小区,利用高感品种丽江黑谷诱导田间发病,通过系统性调查叶瘟病病情指数及穗颈瘟发病率,以明确其发生动态,揭示田间发生规律;同时,使用多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进行防治,以筛选出高效低毒的防治药剂,为病害适时、有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际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盐丰47、盐粳16、盐粳933和丽江黑谷(高感诱发品种),均由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提供。供试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由巴斯夫公司提供;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由先正达公司提供;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由陶氏益农提供;1%申嗪霉素悬浮剂,由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由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提供;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由上海沪联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8%嘧肽·多抗水剂,由沈阳红旗林药有限公司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6年和2017年设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供试品种4月16日播种育苗,5月26日插秧,行距28 cm,株间距14 cm,每丛2~4株。稻瘟病发生动态调查共设置9个小区,每个小区9 m2(1.5 m×6.0 m),在小区中间种植 5 行供试品种,两边各种植两行诱发行,品种随机分布,3次重复;田间除不施用任何杀菌剂,其他管理正常。田间防效试验选择历年发病的田块,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每个小区50 m2,各药剂处理随机排布,3次重复,分别在2016年7月22日和8月2日对各小区施药,剂量分别为吡唑醚菌酯30 mL/667 m2、嘧菌酯 20 mL/667 m2、三环唑 27 g/667 m2、申嗪霉素 70 mL/667 m2、肟菌·戊唑醇 20 g/667 m2、三乙膦酸铝 45 g/667 m2、嘧肽·多抗 200 mL/667 m2,空白对照使用清水15 kg/667 m2。施药器械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1.2.2 病害调查及分级标准

1.2.2.1 叶瘟及穗颈瘟 在2017年7月 26日开始到9月14日,间隔5 d调查1次,共调查11次,每个小区5行,每行调查2丛,共10丛。并在9月29日每个小区随机取50穗,调查穗颈瘟发病率。

1.2.2.2 田间药效 在2016年8月22日调查稻瘟病发病情况,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邻5丛。根据调查病害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每个药剂处理调查1 m2,统计总株数,然后剪取所有的稻穗带回实验室晒干、考种。10月7日进行测产,以每1 m2的产量计算出每hm2的产量,计算各药剂处理区相对于空白对照区的增产率。

叶瘟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叶片病斑少于5个,长度小于1 cm;3级:叶片病斑6~10个,部分病斑长度大于1 cm;5级:叶片病斑11~25个,部分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10%~25%;7级:叶片病斑26个以上,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26%~50%;9级:病斑连成片;占叶面积50%以上或全叶枯死)。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稻瘟病发生动态

从图1、表1可见,在辽宁滨海地区水稻稻瘟病季节性流行总体趋势基本一致。该病在7月下旬田间已零星发病,但病情指数较小;7月上旬至8月中旬,病害进入高发期,不同品种间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盐丰47病情指数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并在9月14日达到50.88;盐粳16病情指数增长速度最小,在9月14日为6.14;盐粳933病情指数增长速度居中,在9月14日为14.95。在9月初,病情趋于平缓,病害处于衰退期,病情增长缓慢或停滞;9月29日3个品种穗颈瘟发病率分别为20%、6%、2%,存在显著差异。

2.2 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吡唑醚菌酯和三乙膦酸铝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80%以上;肟菌·戊唑醇、三环唑和嘧菌酯次之,其防效在56%~59%之间;嘧肽多抗的防效最差,只有24.9%。测产结果表明,使用吡唑醚菌酯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到9.3%。肟菌·戊唑醇处理次之(5.1%),嘧肽多抗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低。试验药剂中,虽然三乙膦酸铝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其增产率低于吡唑醚菌酯和肟菌·戊唑醇。综合来看,试用药剂中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稻瘟病的作用及增产效果最好,肟菌·戊唑醇次之。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使用这两种药剂防治稻瘟病。

图1 水稻稻瘟病发生动态

表1 不同水稻品种穗颈瘟发生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对3个水稻品种稻瘟病田间发生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水稻稻瘟病田间病情发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病害流行趋势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条件所致。目前辽宁水稻产区主栽品种盐丰47,由于种植年限长,导致品种抗性较差,对原有品种改良及新老品种的更替已经成为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盐丰47在进入8月份后病情迅速增长,病情指数高达50.88,其病情指数日增长量较大,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因此,盐丰47生产中需对稻瘟病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避免大量减产。掌握病害田间流行动态,适时做出病害预警,是病害防治的关键。对不同品种水稻稻瘟病发生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7月下旬田间有零星发病,8月上旬至8月中旬病害进入高发期,在9月初病情趋于平缓,病害处于衰退期。这一结果与宋成艳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但发病高峰时期延后,这可能是由地理气候环境不同导致。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水稻稻瘟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产量的增加也有一定效果,但不同药剂的防效存在显著差异,增产率也各不相同。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三环唑的防治效果较好,这与张贵峰等[12]报道的三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对稻瘟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相一致,但其增产效果低于相关报道,这可能是由于2016年盘锦地区在7月下旬光照低于往年,影响了水稻的减数分裂,使得该地区的水稻产量低于往年,由此降低了增产效果。本研究结果与冯桂梅等[13]报道的吡唑醚菌酯的防治效果高于肟菌·戊唑醇和三环唑相一致,但本文使用的各种药剂防治效果均低于相关报道,这可能是由于2016年盘锦地区8月份温度较高,降雨量虽多但无连续雨天,环境条件制约了田间对照处理稻瘟病的发生为害程度,影响了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表2 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效果

综上试验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将两种药剂在田间按不同比例复配后同时使用对稻瘟病及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的检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李仲惺等[13-14]报道,这两种药剂对纹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减少药剂的使用量、降低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而将两种药剂轮换使用也可以降低病原菌的抗药性,有利于药剂的连续使用。肟菌·戊唑醇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其增产率不及吡唑醚菌酯高。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率均高于肟菌·戊唑醇。生产上可以根据地块的发病轻重不同合理使用这两种药剂。测产结果也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水稻增产有一定作用。盘锦地区是河蟹的主产区,且盐碱成分含量高,化学药剂的使用不利于河蟹的养殖。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对生物药剂的筛选及探究、减氮减药对水稻病虫害发生为害及田间生物群落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吡唑稻瘟病病斑
水稻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Meta-QTL和RNA-seq的整合分析挖掘水稻抗稻瘟病候选基因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稻瘟病抗性基因对安徽省稻瘟病菌种群抗性的影响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吡唑类农药概述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