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团建团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4-11韩雪莹姜春云杨蕊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5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委高校学生

□韩雪莹 姜春云 杨蕊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这是对基层组织制度的一次改革与完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其中的“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团建团的工作概念早在新世纪初就产生,但随着新时代对社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当代高校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有必要增强对社团建团的深刻理解以更好地指导社团组织发展的实践工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平台和保障。

一、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下高校社团建团的意义

1.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领青年良性发展。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掌握与引导学生意识形态正向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必要形式,社团建团也是其中一种方式。根据2016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文件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根据兴趣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作为由学生展示个性的学生组织,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的引领。通过社团建团最重要的在于掌握与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出现由于意识形态不正确而产生的不良问题。

2.创新社团管理制度,保障社团职能发挥。随着团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中“一心双环”格局的提出,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高度重视。社团建团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在社团内部建立团组织来确保社团的政治先进性,进而引导青年学生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高校社团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具有教育性、引导性和管理性。建立结构良好的团组织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团职能稳定、高效发挥,为社团的未来发展寻找正确的方向。

3.顺应共青团建设要求,活跃校园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校社团、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团委将社团工作作为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纽带,对社团的日常活动与发展体系进行管理与监督。通过社团建团活跃校园文化的氛围,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校园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高校学生社团建团的现状与问题

社团建团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其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困扰着社团建团的良性发展,具体现状与问题如下。

1.社团建团的理论研究薄弱。经过归纳分析,目前社团建团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一是宏观管理介入式,主要指团委作为宏观指导者的角色,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各个社团进行日常管理。二是派驻干部介入式,主要指由团委指派一些政治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学生干部到社团担任团干部。三是在社团所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通过民主选举或推荐等形式选举团干部成员,主要负责对社团内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组织与管理。目前,这三种模式都有使用,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及其优劣还没有人专门进行研究。

2.组织机构健全但运行机制不完备。现有的社团建团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宏观管理介入式和社团内部产生式相结合的形式。与社团建团相关的组织机构主要有高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各学院或各系团委等。例如,校团委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主要部门,一般通过其下属的组织部进行相关活动,同时校团委还对校社联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避免组织部与校社联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重复性、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教育效果的不均衡性是一件十分棘手的问题。

3.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这一点主要指对社团团支部的管理由院团委负责的建团模式。由于社团只是团委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所以让各学院团委投入很多精力对社团建团进行管理是不太可能实现的。随着社团的更新换代,很可能导致对社团建团管理存在管理归属变动大而出现的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社团干部是影响一个社团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社团的管理队伍缺乏责任心与积极性,在进入社团后并没有对其进行管理培训,使得在处理社团问题时存在决策错误,导致社团管理存在漏洞、管理队伍结构混乱。

三、高校学生社团建团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社团建团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可主要归纳为理论研究薄弱与组织保障、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学生质量的标准之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社团机制的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加强理论研究,夯实制度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目的进行社团建团,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结构,以及培养团队意识。在《关于加强与改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高校建团过程中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是实践与探索的基础,是社团活动的思想与行为的依据,《团章》便是社团建团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社团建团过程中,既要继承共青团中央关于建设团组织的理论,也要根据社团本身的特点、定位进行发展。除此之外,高校之间的理论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每个学校关于社团建团的方式和办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其指导核心理论必然是围着共青团工作思想紧紧展开,所以取其理论精华并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整合、形成一套真正适合社团的指导方针与理论。

2.明确组织形式,完善队伍建设。高校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型人才,不仅需要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团委作为统领社团团支部建设的主要部门,要从引领学生思想的学校管理高度上明确自身在社团建团中扮演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首先应搭建一个结构优良、分工明确的工作框架:即以学校党委为核心,学校团委根据党委的指导方针与理论开展具体管理与服务社团的工作。如学院建立分团工委,各学院团委负责社团团支部的日常管理;在社团联合会建立分团委,并且设立团委书记。社团建团采取校院两级制,每个学生社团按照组织原则建立团支部,分别隶属校院两级团委,校团委及社联主要通过指导、监督、评选等途径具体指导建立管理制度,包括培训制度、例会制度、考核与评比制度等。

3.加大管理力度,拓展活动形式。学校层面:一是定期组织“先锋社团团支部”“先锋社团团干部”“优秀社团共青团员”等各项评选,并对获得荣誉的社团团支部及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将社团团支部干部纳入全校各基层团支部骨干的培训体系之中,定期组织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以外,社团团支部自身要创新建团形式与工作流程。首先在干部队伍设置上,设立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共3~5人。其次,在特色活动开展上,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经,开展符合社团特色且体现正确价值观的思想教育类活动。再次,在团支部团员培训上,社团团支部干部队伍应积极做好推优、育优工作,同时还要注重社团成员中特色人才的发现、培养及推荐。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的社团建团,将学生从学校带向社会,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到社团的运行中。

总之,社团建立团组织是高校为加强对社团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形式,在探索建团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共青团对于社团工作的开展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咬住人才培养模式不放松,积极完善建团机制,使高校建团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发挥联系共青团与学生之间的枢纽作用。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委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名单(共三百一十二个)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团委工作的思索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
文化扶贫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