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总该有一种坚持
2019-04-11陆建华
文>>>陆建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经过八年的辛勤劳动,终于编定出版广大读者期盼已久的12卷本《汪曾祺全集》。1月15日晚,收到刘伟先生的微信:“陆老师,汪老全集出版了,感谢您给我们提供的帮助,烦请告知地址,以便寄赠。”三天后,快递小哥将书送到我的家中,顺手一称:9.7千克。嗬,汪老的全集果然分量很重!
2014年元宵节,我在高邮遇到汪曾祺的长子汪朗。谈及汪老逝世后的出版著作,我问汪朗是否有一个准确数字,长得酷像乃父的汪朗感到很为难。他说:“无法准确。因为老爷子的书出版势头一直在上涨,其具体数字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汪曾祺像
汪曾祺1997年5月16日辞世20多年来,国内多家出版社争出他的著作,成为出版界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位作家去世后,其著作的出版能像汪曾祺这样经久不衰,我以为,虽不能断言是唯一,却也殊属难得。这一事实最生动不过地说明广大读者对汪曾祺作品的由衷喜爱和热烈欢迎,既是对汪曾祺最权威的评价,也是汪曾祺长期文学坚守后得到的丰厚回报。这次,《汪曾祺全集》出版,正好让我们有了全面阅读汪老全部著作的机会,此中蕴涵的深远意义值得我们重视与珍惜。
汪曾祺对文学的执着坚守,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创作的独特追求这两点上。他说,“我有个朴素的观点,文学应有益于世道人心”。他坚持从生活出发,以散文笔法努力写蕴藏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和人性。“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他多次郑重声明,“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就为了认准的这两点,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坚守了一辈子。虽然他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就在沈从文的指导下开始小说创作,并于1949年4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但解放后,他清醒地认识到,他所熟悉的生活、创作素材和擅长的创作方法,与当时的主流文学相去甚远,干脆搁笔,一心一意做好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工作。直到改革开放时代到来之后,他才拂去笔上的岁月尘埃,重新创作。1980年10月,汪曾祺在《北京文学》发表《受戒》,标志着他文坛复出。从《邂逅集》到《受戒》,他搁笔超过30年。
新时期一举成名之后,汪曾祺很快又面临一种比30年寂寞坚守更难的坚守。不少名家在自己的作品得到普遍的赞赏和认可之后,往往不能对自己依然保持清醒的认识。但汪曾祺不然。《受戒》问世后好评如潮,也有人希望他不要老是写旧生活题材。他在感谢读者好意的同时,坦诚撰文回应说:“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他还说:“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当有人提出他的作品不够深刻,他既坦然认可,同时心平气和地回应:“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的,不能勉强。”
试想一下,如果汪曾祺不在自己的位置上坚守,或者,坚守了一阵,取得成绩后,经不起名利的诱惑,动不动就离开自己的位置,去跟风写应景文字,那么,就算创作数量上去了,还得到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还是我们认识的汪曾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