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浴血奋战 难忘激情岁月
——“红色记忆”离休干部访谈录(一)
2019-04-11总策划陆洪标策划杨安
文>>>总策划 陆洪标 策划 杨安
执 行 本刊记者 蓝薇薇 葛玉菲 张永胜
编者按:“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省老干部局长会议提出,要以“红色记忆”为主题,开展离休干部访谈活动,请他们讲述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引导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红色记忆”专栏,发表系列报道,通过江苏离休干部亲口讲述的故事,展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示广大老同志为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进的赤子情怀,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鞭策着中华儿女的斗志:“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了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解放战争初期,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而连续进行了7次作战,史称苏中“七战七捷”,是全面内战大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战役。发生在江都的邵伯保卫战是其中的第六个战役,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华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某团机要员瞿光枢,现年92岁的江苏省档案局离休干部,当时和另一机要员鲍琦坚守在机要室岗位,收发电报,晚上轮流值班。
接受采访的瞿光枢
瞿光枢:一天我刚睡下不久,鲍琦就急切地叫醒我,说敌敢死队又向我阵地冲来,情况紧急,要做好准备。指挥部来电,要我团坚守,皮定钧旅已从中原突围过来,即将渡过运河前来增援。
战斗正激烈进行,我们接到上级电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双方就地停火。这样,国民党军退回仙女庙,我军就地停火,后赶来增援的皮定钧旅驻扎在邵伯东北侧杨庄。
1947年夏,我被派到宝应独立团,帮助独立团建立无线电机要通讯。11月,部队冬装还没有发,我们只穿单衣单裤,用被单披在身上御寒。部队没有相对固定的驻地,几乎每天都要转移。为了隐蔽,我们经常夜间行军,不能发出声响和火光,大家走在泥泞的小路上,身上流着汗,脚底走出泡。到达目的地后,我们机要员不能休息,而要将电台架起天线,与上级机关联系。电报一来,赶紧翻译,边译边校,保证准确,随即送首长签阅。那时,我的密码皮包24小时不离身,晚上睡觉就放在枕头下面。
宝应独立团的两任团长先是成建军,后是张明,都是长征干部,工农出身,为人随和。成团长还送了一个牛角图章给我,进城后刻了私章留作纪念。解放前夕攻打施家桥敌据点,成团长在打扫战场时被冷枪打中,牺牲了,他的遗体埋在瘦西湖边上。
之后,瞿光枢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战争中,他从一名机要员成长为苏北区机要股长。
淮海战役结束后,30军90师269团卫生队的张明调动到本团3营卫生所,担任见习医务员兼任卫生班班长。现年90岁、在连云港离休的张明每当回忆起渡江战役,都会想起他的战友陈宝民当年为扫清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西梁山,被国民党飞机投放的炸弹炸死在他怀里的情景。
张明:陈宝民同志被派到突击连队加强伤员抢救工作,结束战斗后,他还没来得及回卫生所,国民党飞机又来轰炸。卫生班战友匆忙躲进矮小的防空洞,看到他还在防空洞门外站着,我急呼他快点进来,不要暴露目标,他说:“反正飞机又不能抓俘虏。”当他进入防空洞时,我使劲往里边挪出30厘米的位置,紧紧搂着他侧躺在洞口处。敌机对着防空洞口扫射并投放炸弹,防空洞顶部被炸弹掀开一大半,我也被爆炸气浪震晕了,一会儿听到卫生员骆跃大喊:“班长,快看小陈!”我一惊,看到身旁的陈宝民已被机枪打穿胸部,口吐血沫,停止了呼吸……当时我想,要不是陈宝民在洞口位置,可能牺牲的人就是我。陈宝民同志是替我牺牲的。
1949年4月21日早晨,我们随部队顺利渡过长江,继续一路向南追击逃跑的国民党军队,夺取了解放上海战役的胜利。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19日,在气势雄壮的战歌声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接受采访的彭维鹏
离休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彭维鹏今年已91岁。1951年3月,他被任命为343团2营机炮连连长。机炮连的任务是将武器配备到步兵连,并协助步兵连连长指挥作战。他经历的最激烈的战斗是敌我双方争夺无名高地。
彭维鹏:1952年7月21日21时许,美军约两个排趁雨夜偷袭7连所在的无名高地,战斗经历了三个昼夜,因美军飞机不停轰炸,无名高地急需补充弹药和给养。24日深夜,营长命令我们机炮连前往阵地送弹药。连党支部派出一个排,共计35人,由我带队前往。
我们35个人每人扛着一箱重约20千克的弹药,翻山越岭一路跑步前进,到达7连主阵地时已是凌晨1点。此刻,美军为防我军增援,正对无名高地进行轮番轰击,同时施放空中照明弹,在远处制高点架设远射程照明灯,把无名高地周围照射得如同白昼。如此情况下,35人通过非常危险。我决定不马上通过封锁线。我命一排长将弹药箱放在隐蔽处,部分人员原路返回向营长报告,留下12人,伺机行动。1点50分左右,美军的炮火密度开始减少,我命一班长带3人扛上弹药箱试探性通过封锁线,要求其速去速回,一班长只用20分钟即返回,我当即命令12人分成3个战斗小组,拉开距离,利用美军炮火间隙迅速通过封锁线,顺利将弹药送至无名高地,我们连无一伤亡。
朝鲜战争中牺牲了很多战友,每当想起他们我心就一阵阵难受,同时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能够看到祖国一步步富裕起来、强大起来。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歌曲《社会主义好》颂扬了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1953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吉林201工厂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现年94岁的江苏省离休干部,时任华东青年联合会干部的胡立峰调往该厂任办公室主任、一车间书记。这个车间有四五个工段,按苏联的管理模式,他把厂、车间、工段、班组都有序管理起来。
接受采访的胡立峰
胡立峰: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到东北后,因不适应那里的气候,患上了关节炎。当时厂里有苏联专家40多人,他们比较好饮酒,喝过酒就跳舞。那时我也学会了喝酒。有一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和副书记项南 (此时他己从华东团委调到北京)到吉林考察,到我所在的车间来看我,我向他们介绍了工作情况,他们鼓励我好好干。后来,我担任吉林市冶金局副局长时,主动提出发展电子工业的设想,在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支持下,先后建成电子原器件厂、半导体厂、农村用8.5mm镜头的电影机械厂和检测钢铁的仪器厂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吉林市电子工业局。
到“文革”军管时期,吉林成立了钢铁生产指挥部,我是副指挥。为扩建吉林钢厂,我带队先后到鞍钢、包钢和马钢、南钢等厂考察,最后按鞍钢的模式建设了一个中等规模的钢厂。这是我离开吉林前最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