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
2019-04-10于水杜彦彦
于水 杜彦彦
摘要: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密不可分的,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血脉,实体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和坚实基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金融服务实体工作做出重要指示,“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要做好金融防风险的攻坚战,要深入开展供给侧改革,要实现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都需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在新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被赋予了新内涵,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的会议指示精神,需要重新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的实体经济,全面了解金融的功能,将金融规律与实体经济规律相结合,使金融以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为经济转型注入持久动能。
关键词:金融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金融业的高度集聚性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银行、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迅速繁荣。伴随新旧动能装换与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展开,金融行业以往在“以钱生钱”的热潮下与实体经济分道扬镳的弊病愈发凸显。
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任务是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环境下实体经济的界定
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实体经济服务作为
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指示,首先要解决的是,重新廓清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实体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看,学界普遍习惯将经济分类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实物经济由于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因此被普遍认定为实体经济。然而,并不能单纯的将实体经济与实物经济化等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后,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实体经济已经不能单纯定义为生产物质资料的第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占比增加。那么作为现代服务之一的金融业是否也可以归入实体经济呢?证券公司提供公司IPO服务,并为投资者提供便利与信息指导;银行除了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也同时扮演更多连接桥梁的服务角色;此外还有债务市场、衍生品市场提供便利的兑付与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服务。上述金融行业的服务并不是单纯以资金循环套利的产生收益,而是真实的做出了服务并创造了价值,因此,至少不能单纯的将金融行业完全剥离实体经济范畴。
二、新时代环境下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
在传统意识下,提及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时,最直接的衡量标准便是金融业是否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提供资金支持固然是金融行业的原始基础功能,但是以此概括金融行业的服务方式必然是不全面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行业主要以银行为代表,其任务也是主要为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化思维,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产生片面的认识,单纯强调资金功能从而引发了在现实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通过金融体系角度、实体经济角度、政府角度三个视角来分析。
(一)从金融体系角度看
资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资金追求低风险高收益,资金会自发的向高收益的项目流动。在金融体系内部,产生了一批资金脱离实体进行空转,通过层层嵌套,从而套取高额收益的行为,不但成为风险的聚积地,更为太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使本来为实体经济“输血”变成了“抽血”。
(二)从实体经济的视角出发
企业家尤其需要金融服务支持的中小企业家素质不高,导致中小企业质量不高,普遍寿命短。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实体经济的外延有了更大发展,大批创新型企业、文化产业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受制于自身原因,对于金融行业服务的新老问题一并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制度不规范。现代金融体系对于企业的信任建立在对其财务状况的全面了解上,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做到会计数据准确、透明,时常出现“明账”、“暗账”两套账本,导致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真实情况,自然也难以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更无力控制企业风险。
2.新兴行业缺乏担保措施。由于金融服务的风险控制要求,授信担保对于固定资产、动产等有形资产较为偏好,而在新时代,由于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文化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复兴的指导思想下蓬勃发展。然而,目前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担保体系还未建立,直接导致该类企业极难获得融资支持。
(三)站在政府的角度来看
根据十九大会议精神指示,财政政策更加向环保、脱贫等领域倾斜。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成为金融领域的工作重点,货币政策收紧,势必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突出影响。然而,各级政府在金融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
1.地方政府对于中央出台的政策贯彻力度有待提升。在政策上,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奖励政策、小微企业优惠措施方面力度较小,依然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发展地方经济而招商引资的政策上。政府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未完善,导致大量战略新兴企业尤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2.监管滞后性严重,在想当然的教条主义下,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致使大批名不副实的网络借贷大行其道,既不支持实体经济又造成资金空转。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分业监管模式,造成监管零散、被动,多是事后补救,无法事前杜绝,监管难以取得成效。
3.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虽然对于失信的惩戒力度逐渐增强,但相比违约成本依然偏低。同时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尚未全面充实,难以形成社会整体的信用氛围。
三、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建议
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除了前文提及的融資功能之外,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金融的清算支付功能、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提供功能、解决激励问题等功能,对于防范化解风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做出明确指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改变对金融服务工作片面的理解,重新全面认识金融的功能,在新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工作。
首先,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要符合市场规律。在供给侧改革与去杠杆的指导思想下,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是盲目的向其“输血”,大水漫灌。金融行业的服务要针对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要素升级的大方向,利用自身优化配置资源和效率的功能,协助经济完成产业升级。
其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知识升级。金融行业的知识结构多是由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而来,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形势有一定差别。金融体系内,对于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经济主体的对应金融政策尚未完善。这就要求金融体系从业务准则、人员结构全面知识升级,改变思维理念、服务意识及知识结构,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熟悉企业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最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构建多级资本市场。我国金融行业伴随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增长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金融机构体系尚未完善,依然是以各个大型银行为主体,而各地区城市银行、商业银行更喜欢“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一方面是针对银行业,合理限制地域跨区经营,引导中小银行“精耕细作”,扶持当地的实体经济,细化至社区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多级资本市场不能仅仅依赖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股权融资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创业和创新也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建立高效的证券市场。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有打硬仗的心里准备,更要有巧办法。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
[2]刘先学.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性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
[3]陈享光,郭祎.论金融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学习论坛,2017.
[4]胡红.防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撕裂倾向的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