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9-04-10章晓英李超雄欧仲爱林娜娜郑晓燕
章晓英 李超雄 欧仲爱 林娜娜 郑晓燕
[摘要]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47例1~3岁K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CAL),将其分为CAL组(76例)和非CAL组(NCAL,71例)。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将其分为丙球敏感性KD组(117例)与丙球无反应KD组(30例)。另选取同期该年龄段健康儿童5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的血清25-(OH)D水平。结果 CAL组的血清25-(OH)D水平为(33.24±7.74)nmol/L,低于NCAL组的(38.72±10.82)nmol/L和对照组的(43.00±13.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L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球无反应KD组的血清25-(OH)D水平为(32.60±6.41)nmol/L,低于丙球敏感性KD组的(36.79±10.31)nmol/L和对照组的(43.00±13.1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球敏感性KD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偏低,尤其出现CAL及丙球无反应时更低。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患儿;静脉用丙种球蛋白;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b)-0098-0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skin lymphnode syndrome),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全身血管炎,常见于5岁以下兒童。KD的发病机制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尚不完全清楚,其似乎与遗传易感性和感染性触发的相互作用有关,其次是由于异常的免疫反应。临床常通过一系列的体征和症状以及实验室的发现来诊断。KD是一种多系统的疾病,易损伤中小型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未得到充分治疗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动脉瘤[1]。维生素D是一种能维持钙稳态并参与骨代谢的激素,其虽然可以通过饮食获得,但主要是在皮肤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合成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除了在钙和骨代谢中起作用外,其还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状况有关,由于维生素D有可以作用于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活化的维生素D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2-4]。由于人体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半衰期相对较长,故将其作为衡量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指标,国内通常将血清25-(OH)D水平>50 nmol/L作为维生素D充足的标准[5]。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7例1~3岁KD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KD患儿血清25-(OH)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47例1~3岁K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心脏彩超、血清25-(OH)D水平等],其中男93例,女54例。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伤(CAL),将其分为CAL组(76例)和非CAL组(NCAL,71例),CAL组中,男56例,女20例;平均年龄(1.80±0.80)岁;NCAL组中,男51例,女20例;平均年龄(1.90±0.70)岁。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为标准,将其分为丙球敏感性KD组(117例)与丙球无反应KD组(30例),丙球敏感性KD组中,男72例,女45例;平均年龄(1.80±0.70)岁;丙球无反应KD组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80±0.90)岁。另选取同期该年龄段健康儿童5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1.90±0.80)岁。各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KD的诊断[6-7]:发热在5 d以上,排除其他有类似发热的疾病(如猩红热、病毒感染如麻疹、腺病毒、肠病毒、斯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中休克综合征、药物过敏反应、全身性青少年特发性关节炎),以下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至少有4项即可诊断。①唇部及口腔变化,红斑、唇裂、草莓舌、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②四肢的变化,急性期表现为手掌、脚掌红斑,手脚水肿。亚急性期表现为发病2~3周手指和脚趾端膜状脱皮;③多形性皮疹;④非化脓性眼结合膜充血;⑤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通常为单侧。对发热在5 d以上,临床表现不足以上4项者,应根据某些KD特征和全身炎症证据(如CRP升高、ESR或白细胞增多症)及早期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不完全性KD。超声心动图阴性者亦不排除KD的诊断。另外,临床上发现以下情况应该早期诊断:①在发热第5天内出现KD 5项诊断标准中的4项;②有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③在临床怀疑KD的患儿中有炎症标志物持续升高的证据,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
CAL的诊断标准[6]如下。①冠状动脉内膜的回声增强;②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依据Z值的计算公式[Z=(实际观察值-正常值均数)/标准差]计算Z值,若Z>2.5则表示冠状动脉扩张。
IVIG无反应性KD的诊断标准采用我国2007年全国KD专题讨论会议纪要通过的定义[8]:除继发感染的情况下,首次IVIG治疗后36 h仍发热(体温≥38℃),或者应用IVIG治疗2~7 d后KD的临床症状再现(存在发热及至少1项其他KD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