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写意油画之思维形态

2019-04-10董剑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根源逻辑思维

董剑华

摘要:用中国画写意的方式指导油画艺术创作,是中西方艺术交流融合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解读写意油画的艺术思维,解析写意油画之意识形态以及在美学角度上的逻辑思维方式,借助中国写意绘画之意象表达,为新型写意油画创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平台。

关键词:艺术思维 根源 逻辑思维 油画艺术创作

中国写意画的精髓即写意,并非外在之形似,而实为内在之神似,正所谓“似像非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也。如何将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思想用来指导油画艺术创作,进而解析油画表现中的中国画写意思维,是时代赋予当今中国油画发展的时代命题,也是中西方艺术交流融合的必然产物。基于此,本文通过解读写意油画的艺术思维,解析写意油画之意识形态以及在美学角度上的逻辑思维方式,借助中国写意绘画之意象表达,为新型写意油画创作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一、解读写意油画的艺术思維

任何艺术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思维构成上均表现为形象的思维形态。艺术思维本身可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不断渗透、融合,最终表现为独特的艺术思维。对于油画与中国画而言,均脱离不了形象思维。两种艺术中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的主体。中国画的写意,属于独具东方魅力的形象思维中的意象表现方式,运用在油画的创作思维中,则表现的是意象的再现油画意蕴。这种油画意象思维,不单是主观的精神感受,而且还包含了对物象的意象追求表现。中国意象写意绘画所追求的是“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最终表现为超然的意境和一种逍遥的自由。在油画创作中为了达到对这种艺术意象的表现,就不能局限于对形象的外在形态之追求,而是要求在油画创作中主观地提炼、概括与取舍,表现出对物象的主观感触和心灵的感悟,抒发内心的精神追溯,追求人画合一的精妙。

二、追寻写意油画意象之根源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论根源。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这个观点,从艺术意象的思维来讲,一开始就奠定了中国画的艺术思维中对艺术之“意蕴”的精神体悟,不是建立在对物象外在的理解上,而是深入到精神领域的深层。“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只是在杳渺恍惚之中,显现为“象”,此“象”非彼“象”,也即是言,后者之“象”,为精神层面的“意象”。从美学的角度上理解,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象”而达于“道”。这个过程,是意象的“意蕴”表达的思维过程。“象”,在思维的构建上,是“有无相生”,是哲学的理性辩证,指向的是“意象”的不确定性、模糊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超越所带来的心理愉晚感。

在道家思想中,逍遥、自然以及对神与形的探索,对“大象无形”的理论建构,构成了中国画在写意的思维方式上不求形似的艺术表现。将这种思维运用在油画的写意上,则油画在思维上必须注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写意画注重理解物体形象的神韵和精神内涵,并不是描写我们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外表形态。提到国画写意,油画当然也是少不了油画写意,而且也是在我国的一个新发展,这也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经过发展结合的新产物。油画写意,顾名思义,与中国写意画相同,也就是用油画的工具参考国画的写意来完成油画写意,这也具有了中国本土的一种审美方式和趣味,这对油画创作也提供了灵感和展示的机会。这是因为,道家学说辩证思维意蕴是十分丰富的,正如“反者,道之动”,这种思想其实包含了丰富的辩证观,即“正言若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同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包含了自然无为、谦下不争、贵柔守静的处世态度,最终形成消解现代人媚俗、浮躁、功利、浅薄的心态。这些思维方式,对于油画的意象表现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解析油画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象

“只可意会,不可言说”“言不尽意”,这是中国文人墨客最高的艺术思维境界,体现了中国画家在精神层面上对“意象”所带来的内心满足感。通常来说,我们所讲的逻辑思维也就是用概念来思考和表达我们进行的思维活动,也就是通过具体的判断、详细的推理和论证来一步步的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我们也达到认识事物真正本质的目的,这样的思维形式在多数学科中也有详细的说明。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以形象的思考来表达思维活动,它的思维活动是联想和想象,以间接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在绘画创作中运用普遍。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生活的体悟很多,对事物会产生诸多感觉,例如对一些事物的突然理解或是突然醒悟,而这种思维状态有一些人觉得是一种直觉思维,也有人说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灵感。灵感很独特,它长期潜伏于艺术家的潜意识之中。说法诸多,而灵感的这一种状态也因为人们在生活中过多的进行实践活动和个人独特的感知而产生,这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究与思考,这也是灵感出现的前提,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中所富有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艺术思维范畴,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追求“立意”,在方法论上,都归结为对“意象”的营造。当代美学认为,“意象”的模糊美感,更能表现心灵深层的“美”的审美快适。这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去体味、去品鉴理性的审视“美”的“味道”。

(一)油画创作由事物的表象到“神似”——深层的思维方式

在人的大脑中,所携带的可记忆的信息有感觉、语言和表象,其他还有与之相反的就是不是语言、不是感觉、不是表象的信息,这一类信息是丰富的,只是还没有转化为语言的信息,这也称为形象源,它是信息的意义、本质和关系的载体。在传统的写意画的思维方式中,就是要不断地激发对我们所关注的事物信息的意义、本质和关系的探索以及非语言、非感觉的经验体悟的方式,这也表现出中国画品味中的一种独特的美学感觉。中国传统的写意画在表现时都有它独特的一些艺术表现方法,中国优秀的画家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象通过提炼概括以及一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并运用到作品之中。我们在画面中感受到的不再是真实性,而是事物形象的具体的概括性和类型性——“感知”。

这种基于内心对非语言、非感觉的经验体悟,齐白石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曾经说过:“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它的意思其实是这样的,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其实微妙的是在神韵指导下,内心对物象的审美领悟,通常讲的是在似与不似之间比较适宜。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是事物形象的外在形象的要求,或认为是为满足大众欣赏者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理解虽有一定道理,但还没有深层次地去理解艺术最高境界内蕴,这样来说,对体验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比较困难的。艺术自身存在于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也不要求去深度地对事物本来面目刨根问底,只需用眼去了解事物和用心体会所看到事物形象的本身所富有的内在意义。关于艺术写意与非写意的争论中,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画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可以说中国写意画与诗是有联系的,而西方的油画则是与西方的剧有密切联系,从这两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差异可以互补,包括艺术方面。所以,在油画创作中,就可以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取长补短,寻找一些适用于油画创作的灵感。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在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文化现象涉及文化的层面。所以,油画的创作,有文化层面反映的一般性,同时也应明白,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创作中的油画已经转变为中国式油画,是吸取中华精华的油画,蕴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在传统的油画中,所注重的是事物形象的外在结构、形体、空间、色彩和光线。所以我们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借鉴中国的写意画中的一个特点——神似。在形似的同时注重神似,也可以说成谢赫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通过这些特点来表现出事物的精神实质。换句话说,在表现事物的形象之外,也表现出事物所给人的一种意境的美。宗白华在其名著《美学散步里》对“意境”有过曾精辟论述:“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乃体现气韵与神似。例如在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其表现的形式都是简化了事物形象的形体结构、空间色彩及其光线,其实运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运用象征性手法或者运用绘画语言的不确定性来表达艺术家们对绘画的多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培养感悟艺术的自身认识和在潜意识中对艺术潜质的激发《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用形体的变形和象征性以及寓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社会的现象,此画表现的是悲惨的情景,从画中也让人体会到了悲哀和同情。

(二)在油画创作中所产生的:意境思维——诗意空间饱含韵味

中国人所注重的意境,指的是画外之意和画家自身的情感表达。有研究者指出,油画创作的“意境”即:“心游物外”“物我为一”,换言之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作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即诗的境界”。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时间、地点、形体,而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进行提炼、概括和舍取,也就是上升一个层次,表现出艺术家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一种自身对事物的抒情和想象表现,精心经营画面形式来传达某种意境。纵观印象主义绘画,我们可以体会出异曲同工之妙。在长时间的西方油画发展中也必然会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借鉴中国画而中国化的过程,这对油画也产生了影响。在现代绘画中,不论是后印象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绘画、未来主义,还是抽象主义绘画,都不自觉地追求“意境”,这也是中西文化交融最好的佐证。在此也要指出,中国画的写意,是基于中国深邃的文化脉络之上的,是不可分割的连续性的,无疑,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性,有着任何文化都不可取代的卓越的艺术精神。

从油画创作的观念上来说,追求“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的审美品格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审美客体的感悟过程,这种过程最终达到“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生色”的状态,从而实现缘物寄情。观念的建立,是将中国画理论中衍生的一系列命题与范畴,通过油画的形式语言来印证,从而更强调在油画中表现意象与意境。

(三)油画创作的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立意”思维

油画创作,同样需要借鉴中国艺术思维的“意在笔先”。在创作一幅油画作品的时候,思维中就要先“立意”。首先打动你的是其立意是否能引人神思,因而创作伊始,即着于立意是非常关键的。在立意的过程中,立意的好与坏是直接决定欣赏者是否继续看下去的关键,进而考虑有没有想继续深入地去研究油画作品的艺术魅力的想法。对于二次创作来说看画的第一感觉很重要。所以立意十分关键,要讲究生动,这直接影响到参观者的综合感受。艺术作品的立意就是作品的主题,主题自古以来很重要。

清代画家石涛曾经说过:“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他认为在中国画中,开始就需要在思维中先有天地万物的意象。同时他还认为绘画要“须得乾坤之理,山川之质”,“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很显然,石涛的立意,对于油画中写意的表现是很有启发性的。正如意人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在关于立意的思想中曾说过的:“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达·芬奇的这种思想与石涛不谋而合。达·芬奇关于立意的思想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凯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也是十分一致的。

油画在借鉴中国立意来创造意象的中国式思维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曾经有的“胸有成竹”来验证。在下笔画竹之前,心中早就已经有竹子的具体而清晰的形象,在下笔的时候,笔下立刻就出现了心中想要的样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落笔而就,在油画创作中同样要有“胸有成竹”,这也就是油画创作中所说的“立意”的思维形式。郑燮的“三竹论”,完整地证明油画中的立意,是完全可以用中国意象思维来融合并创造出较唯美的意境的。

四、结语

写意油画发展是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也可以这样说,没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背景,没有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以及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完美融合,写意油画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写意油画首先必须具有油画的具体属性,也就是要充分体现油画的特点,在造型、光、色彩和三维立体空间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点和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在写意油画中必须有强烈的中国属性,也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我们讲究的笔触方面的有效运用和不可修改性应该体现在作品中;另外还应该具有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趣和思维方法,既注重画外之意,也要注重画家情感的表达,也就是中国人所重视的意境。特别是中国的审美情趣、审美立意与审美意境的塑造,这是写意油画所必须具备的。总而言之,用意象的技法来指导油画的创作是油画创作的一个新历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嘗试。中国文化中所积淀的艺术精神,它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意象油画创作的无限源泉。意象油画是在中国文化的陶冶和影响之下生成并迅速的发展起来的,它所呈现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影响下的油画艺术之崭新的时代艺术风貌。

猜你喜欢

根源逻辑思维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CBA和谐赛场环境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国有老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根源分析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