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幼”制宜,与“师”共舞
2019-04-10邱晓燕
邱晓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提出要利用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泉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闽南民间舞蹈极具民俗和艺术特色。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地处闽南文化聚集地的优势,以闽南民间舞蹈为切入点,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拍胸舞、彩球舞、舞狮、驴骑探亲、车鼓队等舞种,对原生态的闽南民间舞蹈进行园本开发,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探索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因“幼”制宜、师生互动、情境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幼儿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赢,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闽南民间舞蹈活动园本化的指导策略。
一、横纵结合,致力活动目标整体化
《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基于此,在闽南民间舞蹈园本开发的目标定位上,课题组教师力求以整体性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在各领域中引领幼儿走近闽南民间舞蹈,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如《骑驴探亲》讲的是一对老公公和老婆婆的故事,老婆婆身上绑着用竹、纸裱制的驴子,老公公牵驴,夫妻边走边舞,妙趣横生。在园本实践中,教师将语言、韵律、美术活动相整合,将舞蹈内容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与幼儿一起用啤酒箱、纸杯等材料制作驴子,让幼儿在看一看、讲一讲、做一做、跳一跳中充分感受和表现老公公老婆婆探亲路上可能碰到的事情。同时,教师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与幼儿互动,创编独特、诙谐、有趣的《骑驴》舞蹈。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幼儿既发展了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很好地锻炼了幼儿之间的情感沟通、传递和反应能力,体现共同克服困难,协调合作的精神,并培养了幼儿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种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使得课题目标整体化得以顺利实现。
二、寓教于乐,突出活动形式游戏化
游戏化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形式自由灵活,具有游戏化和类似游戏的趣味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受,从而能自觉自愿地、轻松快乐地投身于活动中。课题组教师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闽南民间舞蹈特点为设计元素,多元融合,以最贴近幼儿天性的游戏化活动形式,实现了闽南民间舞蹈园本开发工作中实质性的突破。
如《拍胸舞》活动的基本要素为按拍手—拍胸—拍肋—拍腿的顺序进行“打八响”的动作轮流。在小班教学时,教师可结合幼儿熟悉的语言游戏“请你跟我拍一拍”,幼儿在互动游戏中学会了拍手、拍胸、拍肋、拍腿这四个动作。然后,教师可以运用图谱暗示法与幼儿玩“魔法棒变变变”游戏,教师将图谱藏在身后,通过教师生动的肢体动作和起伏变化的语言,将图谱逐一出示,使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拍胸舞的顺序。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由四个乐句一个动作到二个乐句一个动作、再到一个乐句一个动作不断递进,让幼儿形成自己的拍胸舞。
三、营造氛围,实现活动情境拟真化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保证。课堂模拟学习环境能使幼儿身临其境,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园本实践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环境,让幼儿置身于浓郁的闽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氛围中,让幼儿在景中感知,在景中生情。
幼儿园多处角落呈现闽南“红墙白石双波曲,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建筑风格,有专门开展闽南民间舞蹈活动的闽舞阁;二楼的楼道、走廊设置为“闽南文化长廊”,展示各种地方文艺、民俗、工艺、名胜古迹;各班级围绕闽南文化主题,动态地呈现幼儿活动轨迹,用光盘、鞋盒等废旧材料制作大小狮子、用红包袋、藤条制作的绣球等。在活动道具、服装和音乐选用上,教师力求使幼儿就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拍胸舞中,幼儿戴上蛇箍,穿上闽南的大裤衩,在闽南古厝中欢快地舞蹈;在《驴子探亲》与《火鼎公婆》中,幼儿穿上公公婆婆的服饰,拿着烟斗,摆着蒲扇、戴着大花,体验娱乐的幽默和诙谐。
四、创新形式,确保活动主体幼儿化
传统艺术的教育方式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通常采用“示范—模仿—练习”的形式。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在开展闽南民间舞蹈园本化教学过程中,课题组教师针对幼儿特点,创新学习及活动方式,灵活地采用“视频回放法”“我的空间我做主”等形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通過“视频回放法”教学,可实现幼儿合力解决问题。如《舞狮》需要两人默契合作才能协调地表演一头狮子。在活动中,如何实现扮演狮子头的幼儿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扮演狮身的幼儿理解,并做出相应反应,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呢?教师不要直接告知幼儿,而是利用录像机拍摄幼儿的表演,让幼儿在观看视频中自主解决。幼儿在视频回放中不断交流讨论,并提出了喊口令、数节奏等解决方式,通过这种“观看回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探讨—梳理经验—重新实践”的安排,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活动主体幼儿化,并让幼儿在困难中找到办法,在交流中提升能力。
如在“我的空间我做主”中,实现幼儿共建活动区域。自闽南民间舞蹈园本开发以来,课题组教师创新思维,致力打造一个属于幼儿的天地,通过建立打破班级界限的特色活动区域,使活动主体化在幼儿园这个“大空间”得以实现,让幼儿自觉地融入闽舞。如在闽南工艺坊,幼儿通过画、剪、贴,尽情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用光盘、鞋盒、报纸等材料,制作狮子头、毛、烟杆,装饰自己喜欢的闽南古厝;在闽南文化馆,幼儿表演木偶戏,欣赏闽南工艺品;在闽南小吃馆,则有幼儿亲手制作的正宗传统风味的元宵丸、花生汤。如果你来泉州市鲤城区传春幼儿园,还可以在“小导游们”的带领下来一场闽南文化之旅,尽情感受古老的闽南民间文化。
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传春幼儿园的教师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让闽南民间舞蹈走进幼儿园,取得了丰硕成果,证明了闽南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幼儿园实践《指南》中感知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载体,是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
参考文献:
[1]郭金锁,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林岚,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幸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泉州市鲤城区传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