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ubmed数据库近6年卵巢癌分子成像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19-04-10纪璇赵艳萍张溪宸张晶晶王新华董占飞王健
纪璇 赵艳萍 张溪宸 张晶晶 王新华 董占飞 王健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1]。分子成像技术对于卵巢癌的临床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诊断原发病灶,确定扩散转移的范围和程度,评价肿瘤病灶的代谢状态、肿瘤组织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以及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疗效,还可以评估预后[2]。为了解卵巢癌分子成像的研究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近6年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热点,以期为临床医生及放射学相关专业人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录的卵巢癌分子成像相关文献,检索式为(“molecular imaging”OR “PET”OR “PET/CT”OR “PET/MRI”OR“SPECT”OR “SPECT/CT”OR “optical imaging”OR“MRI”OR “Ultrasound”)AND(“ovarian cancer”)AND(“2012/01/01”-“2017/12/31”)。将检索结果以“.xml”格式储存。文献类型选择论著,排除摘要、会议论文及综述。共筛选纳入171篇文献。
1.2 分析方法 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开发的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 (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2.0 提取、分析文献,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第一作者、高频主题词、不同分子成像技术及主要示踪剂。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将期刊按载文量分为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3个区需满足载文量基本相等的原则,将载文量≥5篇的期刊划分为核心区。统计文献中每个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出现的频次,将出现频次≥4次的主要主题词+副主题词作为高频主题词,建立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2个高频主题词在众多文献中同时出现频率高,说明两者关系密切。聚类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使用聚类分析中的二分类资料Ochiai法,并在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共词聚类树图。
2 结果
2.1 发表年代 2012年—2017年期间历年收录的卵巢癌分子成像研究的文献量依次为29(16.96%)、31(18.13%)、35(20.47%)、25(14.62%)、27(15.79%)、24(14.03%)篇。其中,2012—2014年该方面研究的文献量逐年上升,至2014年达高峰,2015年后热度略减。
2.2 核心区文献来源期刊 该领域文献发表在88种期刊中,其中54篇发表在7种核心区期刊上,占总文献量的31.58%(表1)。
表1 2012年-2017年来源于核心区期刊的54篇文献分布
2.3 高产作者 该领域发表至少2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共 15 人。 其中 Harada、Chung、Nakamura、Nakamura等4名作者分别发表3篇,Jokerst等15名作者分别发表2篇。
2.4 高频主题词聚类分析 高频主题词共37个,即该领域的研究主题(表2)。在形成37×37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共词聚类树图(图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近6年卵巢癌的分子成像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卵巢癌的分子成像诊断、肿瘤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疗效监测及肿瘤代谢、病理诊断等4个方面。
2.5 研究主题分析
2.5.1 分子成像诊断 本研究纳入文献涉及的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成像 (10/171篇,5.8%)、放射性核素成像(SPECT,13/171 篇,7.6%);PET,97/171篇,56.7%)、MR 分子成像(11/171篇,6.4%)、超声分子成像(9/171篇,5.3%)、荧光分子探针成像(16/171篇,9.4%)、近红外荧光成像(15/171 篇,8.8%)。放射性核素成像研究最多,共110篇(64.3%),尤以PET的分子成像研究最具活力。研究[3]显示PET/CT诊断复发性卵巢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达82%及87%,高于普通影像检查。光学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MR分子成像及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目前较多应用于实验研究,可以有效用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反应的活体检测[4],对靶向药物治疗疗效评价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5]。
本研究所纳入文献中用于分子成像的示踪剂共18种 (表3),主要用于临床的有18F-FDG、99Tcm、18F-FES,其余示踪剂均应用于实验研究。以18FFDG应用最为广泛 (55.56%),包括鉴别肿瘤良恶性、定位原发灶、诊断复发及转移灶,尤其能有效鉴别上皮性卵巢肿瘤的良恶性,但在良性与交界性肿瘤的诊断中价值有限[6]。
2.5.2 疗效监测及肿瘤代谢18F-FDGPET是利用卵巢癌组织的高葡萄糖摄取率和利用率监测卵巢癌的预后及指导病人后续治疗。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可用于治疗前预测卵巢癌的复发[7],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8]。临床中也应用病理指标监测疗效,C-erbB2(neu基因)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病人对化疗的反应率 (42.8%)明显低于C-erbB2 表达阴性者(89.4%)(P<0.05)[9]。 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制备成探针用于疗效监测,如89Zr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有助于预测抗体药物偶联 (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疗效[10]。
2.5.3 肿瘤复发及转移的诊断 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联合PET/CT监测卵巢癌的复发及转移。Kirchhoff等[11-12]发现人附睾分泌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可以作为一种新型诊断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水平与PET/CT显像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应用18F-FDGPET/CT显像与血清CA-125检测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卵巢癌复发及转移灶的准确性与特异性[13]。当CA-125>10 U/mL并连续上升时应结合PET/CT检查,早期发现复发性病变并早期治疗可改善复发性病人的预后[14]。PET/CT在血清CA-125水平>17.6 U/mL疑为复发的卵巢癌病人中更具有诊断优势[15]。
表3 2012—2017年分子成像研究中涉及的示踪剂及发文情况
2.5.4 病理诊断 采用分子成像的方法可以对卵巢癌进行病理诊断,但发文量相对较少,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分子水平的诸如某些蛋白、血清标志物、肿瘤生物标志物等的检测,从而确定肿瘤的病理分型。C-erbB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病人年龄和残留病灶无关,而与病理分级有关 (P<0.05)[9]。HE4在卵巢癌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较高,与病理分型具有一定关联性[16]。
3 讨论
图1 2012—2017年卵巢癌分子成像研究文献高频主题词聚类树图。图中纵轴文字表示高频主题词,其对应的数字即为表2中的高频主题词序号;横轴数字代表2个高频主题词之间的距离,若2个高频主题词在越短的距离内聚在一起,则说明两者关系越密切。
分子成像是运用影像学手段显示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的变化,可从医学成像角度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医学影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所涉及学科专业复杂。而文献计量学分析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文献分布规律、预测学科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17]。本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分析近6年卵巢癌的分子成像文献及高频主题词,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方向。目前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卵巢癌的分子成像诊断、肿瘤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疗效监测及肿瘤代谢、病理诊断等4个方面,很多主题词之间有交叉,可见分子成像研究已渗透至卵巢癌研究的多个领域。
从研究主题分析来看,有3个研究主题都涉及到卵巢癌的诊断,分别是分子成像诊断、复发和转移灶的诊断及病理诊断,表明分子成像技术在卵巢癌诊断方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卵巢癌诊断方面包括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多模态成像诊断等方式,而各种诊断方式之间的交叉,如影像结合病理、多种成像方式比较将是卵巢癌诊断研究的方向。
多种分子成像技术联合是今后分子成像研究的趋势,任何一种单一的成像方式都不足以充分地获取肿瘤信息,联合使用多种分子成像技术可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肿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18-19]。本研究纳入的分子成像技术发文量最多的PET、PET/CT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成像技术;光学成像、荧光分子探针成像、近红外荧光成像及MRI、超声分子成像技术现多应用于实验研究,但其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进程及多学科的发展,将其尽早应用于临床研究是今后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
分子成像通过开发新的工具、试剂或方法,可以探查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即能够在出现解剖改变前检出异常,它在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疗效评价中起到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作用。示踪剂的联合应用更能突出分子成像的优势,可能成为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随着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出现,其与分子成像技术、新型示踪剂联合应用有望成为新的关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