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竟明先生与乐器改革

2019-04-10任守一杨小明

乐器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域扬琴音量

文/任守一 杨小明

一、扬琴的改革

杨竟明先生改革扬琴的思想起源于1939年,在重庆前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出现了一支35人的民族乐队,当时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为《风云际会》,是由张定和先生与黄锦培先生合作创作的描写二战时反侵略战争为内容的作品,扬琴分谱除很少的单音主题的旋律外都是各种双声部和音、对位及琶音,分解和弦等技法,当时的双八音型扬琴和后来的双十型扬琴,很难达到演奏要求,当然主要是乐器的问题。从1939年到1959年这二十年中,由于扬琴的落后(不能转调,调音复杂、音域窄)给扬琴界造成了很多困难。当时扬琴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杨竞明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即开始着手改革扬琴,当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但他仍然先后设计、绘制了多张图纸。

1949年,杨竟明先生被调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筹建一支民族管弦乐队,当时人力、物力、财力都有充分保证,杨先生多年改革扬琴的愿望得以实施。从1953年开始,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54年建立了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乐队中的扬琴首先用了试制的横半纵二鼎立式,经过试用演奏很不方便,并增加了演奏的难度。

1955年,杨竟明先生以横五纵二列式为重点作为研究方向,明确要解决转调问题,扩大音域的问题,要恢复传统扬琴音阶纵列式。如果再将音阶横列式扩大一组就可达三个八度,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扬琴音阶纵横结合的排列是可行的,如何处理和发展纵横结合式,是我国扬琴改革成败的关键。

杨先生在明确了以上一系列的革新目标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细节的改革。杨先生在他从事扬琴专业之前毕业于重庆高级工业党校机械专业,他运用所学知识对民族乐器的各项改革均有独创精神。他任乐器改革组组长期间,组织带领大家从二胡的机械轴到排笙(获奖)至民族排鼓、云锣、低音乐器、木琴等改革均做出突出成绩,可以说重新武装了整个民族乐队。

在改革扬琴的艰苦岁月里,他经历了设计试制、实践、失败、再设计、再试制、再实践、直至成功的系统反复,终于在1959年底取得成功,成功的内容为:五二多码并列式、分层滚轴板、转调半音槽。

这三项发明是中国扬琴史上划时代的重大突破。1978年国家科委、广电部颁发了奖状,并在奖状中列上其三项发明。

1959年2月25日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乐器改革展示会上杨竟明先生第一次公开向社会展示了他在扬琴改革上的三项发明,从此带来了全国扬琴第一次大换代(三排码扬琴),称为“小转调扬琴”;杨竟明先生通过小转调扬琴在乐队中的使用实践发现,小转调扬琴的音域、音量仍不能满足大型民乐队的需要,他立即从事四排码扬琴(称之为“大转调扬琴”)的研制,四排码扬琴研制的成功带来了全国扬琴的第二次大换代。

1970年,某出国演出团体要求杨竟明先生设计一台外观、音质、音量更好的琴。而此时恰逢对大转调扬琴进行试制的全面高速进展的时期,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北京民族乐器刘丰厂长的重视,他召开了有技术股、生产科及有关师傅及订货单位等十余人参加的会议,会上听取了杨竟明先生对目前变音扬琴的十项改进方案,如:调整音衬、提高音质、调整面板及结构、扩大音量及厚度、改右码为十音码、右二码为九音码、统一转调手法、音位排列,左右琴头加盖、全琴用桃木包厢。杨竟明设计、改进的琴由刘进兴师傅制做。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制作,一台新型的变音扬琴终于诞生了!该定名为“401”型扬琴,被二轻部评为优质产品银质奖。“401”型属于第三代扬琴,它的出现,又带来了全国扬琴的第三次大换代。

二、杨竟明先生主研的其他乐器改革

(一)排鼓的改革

1959年杨竟明、蔡惠泉等人在舟山锣鼓的启发下,设计了一组音高不同的堂鼓,组成一组排鼓。这组排鼓由四个大小不同的堂鼓组成,每个堂鼓有甲、乙两面鼓面,都可以调出不同的音高。这套排鼓放置于可移动的鼓架上,演奏时根据乐曲的要求可以旋转每一个鼓的甲,乙两个面,选定所需音高的一面。1963年为排练龙船锣鼓又增加了一个堂鼓,形成了五个一组的排鼓,扩大了原有排鼓的音域,增加了可用音数(五个鼓、十个音)。

(二)花点鼓的改革

花点鼓的改革是将一个大堂鼓和两个小的堂鼓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花点鼓。两个小鼓悬挂在大鼓的两侧,可以通过金属鼓圈的调整改变每个鼓的音高,以适应不同乐曲的需要。

(三)其他乐器改革

其它乐器的改革尽管不是杨竟明先生主研,但是做为该团的乐器改革组的组长,乐改的组织者、领导者、亲历者,对每一项乐器改革都倾入了大量的心血,其功不可没。

1957年由杨竟明先生任组长的由王仲丙、杨大明、杨景贤、李元海、陈国相、吴文明等七人组成的乐器改革小组接受了团里下达的全年完成一个三十五人左右的新型的民族乐队的乐器装备的任务。改革小组在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汲取前人对乐器改革的经验后,总结出乐器改革应解决的音量均衡、音质纯化、音域拓宽、方便转调、形制统一等乐器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且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大家共同努力,乐器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竟明与乐器改革小组主要的乐器改革成果如下:

1.胡琴的改革

(1)把高音二胡、二胡、中胡、低胡作为一个系列进行改良,制定严格尺寸,固定每件乐器的定音。

(2)将二胡、中胡、大胡的琴筒全部改成圆形。

(3)将二胡、中胡的琴弦改用金属琴弦,统一琴弦的尺寸规格。

(4)将二胡的琴轴改为齿轮弦轴。

(5)研究出等边六角琴筒,不规则扁八角琴筒的二胡,其特点是音量大、高音明亮、音质浑厚。

2.低音弓弦乐器的改革

(1)低胡的改革主要是将琴筒的材料改为枫木,减轻了琴身的重量。

(2)马头琴的改革

改革后的80型大马头琴,低音马头琴音响清晰、纯正、穿透力强、音色柔和宽厚、四条弦音量均衡,力度变化幅度大,演奏得心应手。

(3)大四胡、低四胡的改革。

3.弹拨乐器的改革

(1)琵琶的改革

通过对衬子、琵琶内部的梁高低的调整,改变琵琶的音量与音色,以对拼桐板作为琵琶的面板,以竹制复手作为改良琵琶的复手,进一步提高了琵琶的音色。

(2)阮的改革

阮的改革主要由二十四个品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品,音域扩大到三个八度可自由转调,取消了尾杆,面板上开了两个圆形的音窗,形成了拱形面板,鼓形边框,有效地增大了音量,改善了音质,采用机械弦轴,有效地避免了跑音现象。中阮和大阮的改革弥补了弹拨乐组的中音区、次中音区的不足。

改革后的中阮和大阮在乐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3)三弦的改革

三弦的改革主要是缩短琴杆,将外弦定位a音,在弦鼓外侧加装固定支架。并研制出成套的小三、中三弦、大三弦、低三弦。

(4)秦琴的改革

主要是给秦琴加入一根低音弦,使秦琴向低音区扩展五度,将面板改薄,使面板的厚度与共鸣箱的大小成比例,将复手改为上小下大的梯形复手,将音品由来原来的10毫米改为5毫米,方便弹奏。

(5)筝的改革

在十三弦丝弦筝的基础上增加两根琴弦,扩大了音域,改用齿轮调音柱,在钢丝筝的基础上调整了内衬的位置,改善了钢丝筝音质。

4.吹管乐器的改革

(1)喉管的改革

在广东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加长管体,计算音孔位置,研制出中音、低音喉管,音色粗实、敦厚,音区较改革前低一个八度右,又在喉管上增加音键,使音域向上扩展两个音。

(2)笙的改革

1954年将17簧笙增加八个簧片形成25簧笙。方便了转调、扩展了音域、增大了表现力。

1955年又研制出系列排笙,包括高音、低音、中音、最低音排笙。

1959年又研制出系列芦笙。

1963年又发明了一种新型中音芦笙。1975年研制出36簧加键方笙。

杨竟明先生对扬琴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的教学方法、演奏理论和成果,扬琴作品及对扬琴的改革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扬琴事业的发展,使中国扬琴立足世界之林,成为世界扬琴三体系之一,为外来乐器民族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扬琴研究领域,对杨竟明先生的扬琴改革研究较多,对杨先生的教学理论、演奏方法和理论、扬琴作品研究较少,谨以本文抛砖引玉,以期更全面的认识杨竟明先生对扬琴事业的贡献。

在杨竟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杨竟明先生,并向他对中国扬琴事业的贡献致敬!

猜你喜欢

音域扬琴音量
测测你的“音量值”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
午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