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 在麻醉复苏室(PACU)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4-10唐媛丁丽蓉唐玲
唐媛,丁丽蓉,唐玲
(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遂宁 629000)
0 引言
经调查显示,实施全身麻醉后患者受麻醉药或肌松药等因素影响,手术创伤导致其易发生疼痛或失血失液等情况,患者管理期间往往涉及麻醉复苏室、手术室与病房等多环节,因此切实采取对症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很重要,评估潜在风险,找出对症的产生问题原因,不断优化管理流程,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可靠性保障,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为分析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取2015 年11 月-2018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患者72 例,研究组(n=36):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1-67 岁,平均年龄(42.43±7.51)岁;其中泌尿外科有10 例,普外科有13 例,神经外科有7 例,骨外科有6 例;对照组(n=36):男19 例,女17 例,年龄22-68 岁,平均年龄(42.57±7.46)岁;其中泌尿外科有8 例,普外科有14 例,神经外科有7 例,骨外科有5 例。各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采取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根据麻醉复苏室患者的病情整体评估存在的风险因素,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开展培训措施,加强其麻醉复苏室风险意识,不断优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将各项管理细节落实至实处,便于提高管理改进质量。研究组实施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1)成立专业性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小组:根据麻醉复苏室实际情况成立小组,主要包含麻醉科医师、护士长、护理主任与护理人员等组成部分,定期系统化培训小组成员,确保其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专业性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管理流程,同时切实分析护理期间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出现问题需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2)明确护理风险管理流程:待患者到达麻醉复苏室后需根据病情整体评估其手术情况,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明确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护理风险管理流程,以实际风险因素为基点,切实采取对症的预防措施,同时保持30-60min 内初步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流程[3]。其次,明确患者病情与手术情况后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准备,病情康复期间给予其对症的气管插管、胃管、尿管与胃管等管道护理对策,定期开展心理指导改善心理应激反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定期协助患者完成翻身等,避免其发生压疮或感染等并发症,并且主动与患者沟通,绝对保护其隐私,出室后密切观察各生命体征,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师采取对症处理,整体评估患者病情,待稳定后及时做好转运与交接工作,主动与其沟通改善心理应激反应,从而显著提高依从性[4]。(3)方案改进:根据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运用的差异性,切实评估护理不良事件的潜在风险,根据调查结果整体评估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干预指导与思想认知情况,小组成员根据存在的风险因素切实提出改进方案,确保整个管理流程能顺利开展[5]。
1.3 观察指标
患者满意度:根据本院调查问卷,患者填写入室评估(重点评估患者病史、用药与输血输液量)、出室评估(复苏结束评估患者清醒、呼吸道通畅程度与肢体活动度)、复苏监护与转运交接的分值,总分是100 分,各评分与复苏效果呈正相关[6]。
测定两组苏醒延迟、管道脱落、心搏骤停与呼吸功能障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复苏效果呈负相关[7]。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数据(患者满意度)-t 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不良事件发生率)-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数据分布趋势,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入室评估、出室评估、复苏监护与转运交接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研究组(n=36) 90.14±8.23 94.38±7.56 92.43±7.25 95.38±9.16对照组(n=36) 81.25±7.64 88.25±5.61 87.24±8.13 80.15±5.43 t 4.7499 3.9068 2.8586 8.5814 P 0.0000 0.0002 0.0056 0.0000
2.2 不良事件发生率
研究组(n=36)发生苏醒延迟有1 例,所占比例是2.77%;管道脱落有2 例,所占比例是5.55%;心搏骤停有1 例,所占比例是2.77%;呼吸功能障碍有1 例,所占比例是2.77%,发生率是13.88%;对照组(n=36)发生苏醒延迟有3例,所占比例是8.33%;管道脱落有4 例,所占比例是11.11%;心搏骤停有4 例,所占比例是11.11%;呼吸功能障碍有2 例,所占比例是5.55%,发生率是36.11%,χ2=4.7407,P=0.0294,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
3 结论
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医院较特殊的场所是麻醉复苏室,切实观察全身麻醉术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与苏醒情况,因此严格管理该科室护理安全是很重要的,但麻醉手术具有较强的创伤性,患者血液、体液过度流失或麻醉药与肌松药残余作用极易造成机体发生麻醉、气道与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早期若不能采取对症的护理措施,极易发生较多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者可能威胁生命健康[8]。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改善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患者的预后效果,其具有前瞻性或实用性的优势,彻底消灭缺陷,在可能发生风险事件前及时采取对症的预防手段,对促进患者病情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整体评估患者病情,切实成立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风险管理小组,评估麻醉复苏室内可能出现的具体危险因素,找出失效的原因或后果,建立健全规范性护理风险监督体系,定期在小组内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措施,优化组内成员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完善专业知识面并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便于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可靠性保障,便于显著提高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9]。其次,切实开展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期间需评估患者入室、恢复期、出室与转运交接4 方面的病情,根据麻醉复苏室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性评估标准,有效避免单一性临床经验造成最终的管理效果出现差异,同时开展工作交接期间需切实做好交流沟通措施,避免整个管理期间发生苏醒延迟、管道脱落或心搏骤停等不良事件,搭建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推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能顺利开展,从而最大化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可靠性保障。
万丽贤等研究中明确指出[10],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风险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患者的预后效果,建立健全规范性管理制度能显著提高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质量,改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措施能优化其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患者对入室评估、出室评估、复苏监护与转运交接的满意度,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入室评估、出室评估、复苏监护与转运交接的分值较对照组均高,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3.88%)较对照组(36.11%)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风险管理措施能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可靠性保障,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对麻醉复苏室进行复苏患者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能搭建良好的医护关系,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避免其发生苏醒延迟、管道脱落或心搏骤停等不良事件,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