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创作始末及艺术内涵

2019-04-10

老年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九州徐悲鸿郭沫若

1924年,周恩来和徐悲鸿在巴黎相识。才华、志向使他们彼此惺惺相惜并很快成为挚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分管由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并计划聘用徐悲鸿担任“三厅”美术科科长,虽然此事后来无结果,但也说明在当时三人已形成共同为民族文化事业而奋斗的基础。1945年初,周恩来在指挥抗战的百忙中,还特意委托郭沫若带着延安特产——红枣和小米,来到重庆看望病中的徐悲鸿。

1946年,徐悲鸿准备北上就任北平艺专校长一职,在经过上海看望郭沫若时,邂逅周恩来于郭沫若家中。周恩来对其要接任北平艺专校长甚是赞同,并鼓励其为人民培养更多的美术工作者。徐悲鸿到任后,周恩来还托人捎信让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

徐悲鸿与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相识于田汉的“消寒会”上。二人一见如故,又先后迁居重庆。抗战后期,郭沫若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并首先征得了徐悲鸿的赞成和签名。这份极具影响的进言直指当局时弊,自然也受到了国民党的恐吓。徐悲鸿为鼓舞郭沫若斗志,还专门委派廖静文到其家中看望并给予精神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和徐悲鸿在北京无论公私更是往来密切。1949年,第一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布拉格召开,受周总理的委托郭沫若作为团长和徐悲鸿一道出席,二人的革命友谊日甚。1950年,刚刚解放不久的国家百废待兴,振兴民族文化的激情“永不疲倦地从他那颗热爱人民的心泉中喷射出来”,使患有高血压并经常坚持带病工作的徐悲鸿突发脑溢血。周总理得知情况后,“立即指示要尽力抢救,使悲鸿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才有了大师的第二次生命。1951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第三次会议、加强世界和平斯大林国际会议分别在柏林和莫斯科召开,因徐悲鸿还在养病期间,未能作为代表团一员和郭沫若一同参加这次大会,心中稍许有些遗憾。当郭沫若获得世界和平斯大林国际会议金奖时,作为战友、挚友的徐悲鸿的激动之情可想而知。而此时最能表达心情的是大师的笔,最能承载心意的是大师的画,在这样的情境中,为大儒创作的《九州无事乐耕耘》这一经典之作诞生了。所以,说这幅画是大师+大儒+伟人之作,也是旷世、空前之作,当不为过。

因《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为郭沫若个人所创作,故一直未能进入公众视野,直到1996年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才得以公之于世。

《九州无事乐耕耘》的题目,取自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名句“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故题目本身就代表着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朝鲜战争,而画面的内容却是一派祥和的农耕场景,这就是画作的高深之处——矛盾。取自战争诗句的题目,对应的却是祥和的农耕场景画面,这种两极的反差首先给人以强烈的思维冲击。图中大树与人的大小、强弱、动静对比,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中人物形态刻画得生动逼真,不仅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又回味无穷。窃以为,画中应该至少传达着三层意思:一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百姓只有在祖国这棵大树之下才有福荫,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二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新中国刚刚经历了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举国上下、各行各业也都在辛勤耕耘,非常渴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但是西方国家偏不让你安宁,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三是以战止战。只有战场上打败敌人,才能换得家中安宁。家中安宁,前线的儿子才能一心抗敌。前线用战争保卫家乡,家乡用辛勤耕耘支援前线。

画中三个人物应为一对中年夫妇和一老者,中年男子扶犁耕地,妻子用镢头平整土地,老者似乎在地里挖着什么,而画面外的儿子应该是在朝鲜打仗。中年男子扶犁耕地的这个画面最为生动:一是要素多。画面由人、牛、犁、套、鞭构成,其中仿佛能“听见”中年男子扶梨赶牛的吆喝声。二是动作复杂。此刻正逢走到地头边界准备往回拐,是牛向后退,中年男子提犁准备向外侧拐弯的一个瞬间,在耕地过程中这个时刻所有要素变化最大,自然也最难表现。由此,足见画家对生活、对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对细微生动处极强的捕捉、把握和表现能力。同时,通过此图也衬托出画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 纸本设色 150cm×250cm 1951年作 私人收藏

猜你喜欢

九州徐悲鸿郭沫若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九州狂舞庆丰收
九州中华情
郭沫若佚诗一首
宫保鸡丁 香辣九州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