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照亮每一寸心田

2019-04-09雷敏

关键词:阅读现状方法指导拓展阅读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要求我们要拓宽阅读的宽度,挖掘阅读的深度,通过丰富的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梳理了我们在课外拓展阅读的实践中,阅读书目的确定、阅读方法的跟进、阅读效果的落实等几个方面的做法,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拓展阅读;阅读现状;阅读书目;方法指导;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98-01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核心的实是读与写。随着教学思考与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没有阅读作为支撑的语文定是苍白的、是没有灵魂的。

有思考就有行动。本届高一,汲取以往阅读教学的经验,我们大胆实践、积极尝试,在提升阅读品质,实现深度阅读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尝试,收获颇丰,亦思考良多。

一、了解阅读现状,明确阅读必要性

高一开学初,我们对年级500多名学生的阅读现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0%的学生喜欢阅读,80%的学生每周只读一两次,85%的学生阅读书目较少,95%的学生希望进入高中后老师能引导或推荐好的书目。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以往的阅读积淀相当贫弱,对于阅读是有比较强烈的愿望,但阅读时间的紧张、阅读途径的狭窄、阅读目标的盲目、阅读方法的缺失又是阻碍阅读有效深入开展的突出问题。再看课程标准或是高考试题,均着力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面对此种现状,我们更坚定了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决心。

二、依照学情特点,确定阅读内容

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便要对症下药。

结合教材编排,我们的拓展阅读主要分为构建型阅读、拓充型阅读和名著同读三种。

1建构型阅读主要是指在学习课内文本的基础上,以教师精选、学生推荐的方式,链接相关优秀读本,建构起学生对某类文体或某种方法的掌握。

目标之一是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作家风格的理解。如学习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我们又精选了现当代名家经典诗歌,集结成《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现当代诗歌卷,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理解。又如学习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我们补充印发了萧红的《伟大与深刻的另一面是平和》,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鲁迅;学习《小狗包弟》,因为时代间隔,学生似乎仍难以理解文革对人身体心灵的伤害及巴金的忏悔精神,我们印发了巴金的另一篇《怀念萧珊》,在饱含深情的文字里,我们读出了文革的残忍、巴金的怀念。学习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歌,我们再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符合当前教学目标的课外诗歌及赏析文章,深入理解。

此类阅读的另一目标,是掌握写作技巧。必修一第二单元教材的编排内容是写人记事散文,但仅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显然难以掌握写人记事的技巧。基于此,我们精选经典的写人记事文章,编制了“細节描写的魅力”“选材的多样”“主题的集中深刻”系列学案,以精读、略读两种方式,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梳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名著同读。

现阶段名著同读的基本原则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选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读本。于是我们舍弃了教材编排的《论语》和《大卫 科波菲尔》,确定了《活着》与《人生》为第一阶段的同读书目开展同读。高一第二学期,我们将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推荐,确定同读书目,教师自主规划阅读进度,最终以读书汇报会等形式检验成效。

3拓展型阅读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如散文名家余秋雨、史铁生的作品学生知之甚少,以学案的形式印发,教师稍作点拨,学生自主阅读,开拓学生视野。

三、教师适度介入,教会学生读书(阅读方法)

主要以名著同读谈谈对教师介入的思考。

还语文阅读以生命的本色,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在阅读中涵养身心,提升素养也是我们对阅读的期待,我们太迫切地希望借助阅读提升学生能力。于是各种阅读现象应运而生,如海量阅读、快速阅读等。但我个人认为,选择何种阅读方式依然要尊重学生实际。我们学生基本没有较为科学合理的阅读目标、阅读方法、阅读思考,如果在这种基础上谈海量,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弄巧成拙。因此,在本学期名著同读中,我们注重老师的介入,给予学生方法指导。以《活着》为例,第一遍速读,整体感知文本,强调阅读速度(一般每分钟450个字左右)此过程老师与学生同读。这个过程老师没有任何介入,不给学生学案、习题等各种压力,就是让学生静心阅读,全身心走进文本。一遍结束,再开始第二遍,即“精读”。“课程标准”中也建议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主张的“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也是强调精读的必要性。精读是什么?它应是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了解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能够欣赏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但我们的阅读现状是:学生只热衷于曲折生动的情节,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读故事。所以精读什么、怎么精读,我们的学生自是茫然无措,这怎能确保学生良好读书品质的形成?

基于此,教师必须有必要的方法指导。在二次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指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进行勾画、批注,在书的空白处用铅笔简要写下自己对某一句(段)的感触。待全班都读完,我们利用2—3个课时,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究,首先以各种形式梳理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其次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再探讨小说主旨。学生知道了人物应是丰满立体的,明白了环境描写绝非闲来之笔;感慨于人活一生的艰难,叹服于富贵面对厄运的坚强……在学生时而紧张、时而愉悦、时而深思的神情里,我们知道学生收获的绝非了解《活着》讲了什么,而是对阅读方法的掌握,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对自身思维品质的提升,对生命本身的理性思考。我们读到的是另一本厚厚的“活着”

也许有人会说教师的这种介入干扰了学生阅读,但事实是在解读中依然暴露出诸多不足,主要便是学生阅读力的欠缺。如不能有效联系文本,不能做到有理有据,思考缺乏深度等,这再次印证了教师介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当然,教师的介入并不是无限度的,作为升入高中的前期同读书目,老师深入指导,实是“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思路,为以后放手奠定基础。

当然,这种介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读,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与学生同读,甚至要比学生更仔细,更深入。其次是思考,思考主题,思考形象,联系拓展,思考怎样能引领学生理解得更深入,在我们办公室常常会看到教师因对人物评价不一而争论不休的场景。只有教师有了深入的思考,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即教师的源头活水与学生分享到的那一碗水。

四、深化阅读效果,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的根本还是要落实到基于理解的表达,因此我们注重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以读后的写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包括3种:评论赏析型——探究形象主旨,方法借鉴型——写人记事文章,语言模仿型。

赏读了现当代诗歌,我们发起来“我托明月寄相思”的诗歌征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学生的表现甚至超出我们的预料。

写人记事类文本的建构型阅读后,我们指导学生运用在阅读中掌握的方法完成写人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依据学案每次训练只突破一个重点,如细节、选材、叙事手法等,最难的记叙文写作不再是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而是有丰富的方法资源。即使是临摹,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由刚开始的刻意呆滞到后来的灵活妥帖,观察生活的意识逐渐确立,远远胜过老师照本宣科地介绍写作方法。

如何深化对名著的阅读思考?自然是读后感。读完《活着》与《人生》,我引导学生从形象解读、情节分析等角度以文字的形式闡述理解。也许起初学生多复述而少思考,但我想在互相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境界自会提升。只要学生愿意去想,主动去思考,就是收获与进步。

五、一点收获 几番设想

经过一学期较为扎实的尝试,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阅读资源,我们感受到学生对阅读浓厚的兴趣,我们看到阅读带来的改变:在阅读中体察人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学会表达。我们用心阅读,我们收获满满。

如何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再向前迈一步?我想应该在一下几方面提升:

1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当各种条件都成熟,教师便只需明确阅读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搜集文本,在搜集的比较、鉴别中提升。同时,强化阅读笔记,如摘录式、圈点式、批注式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思考、自主评价,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课堂上展示交流,提升理解与表达力。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2阅读内容由较为浅显的记事写人类向思辨性、哲理性文章过渡。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便是缺乏思考的深度,不得不说,这与我们阅读的缺失有直接关系。所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要加大对思辨性文章的阅读,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梁衡的评论散文、史铁生的生命散文等。

3实现阅读的体系性、序列化。

既可以是横向的拓展延伸,如学习某位作家,可以引入诗歌、散文、文言、小说等多种体裁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赏析,丰富学生积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亦可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纵向深入,由介绍性向评价性、感悟性文本过渡,提升学生的思考境界。

爱上语文从热爱阅读开始。让我们用心阅读,静心思考,实现蜕变。让阅读照亮我们的每一寸心田!

作者简介:雷敏,陕西宜川中学高一语文教师,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阅读现状方法指导拓展阅读
电子书来袭大学生纸质阅读现状的研究
初中学生读书类课程开发思路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理工科研究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