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与地形有关概念的辨析

2019-04-09肖育树

关键词:盆地剖面概念

肖育树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与地形有关的概念,如: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地貌、地表崎岖程度等。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概念多有疑惑,作者在本文中对这些概念逐一做出辨析,具体内容包括:一、地形及地表形态。二、地貌。三、地形类型。四、地形区。五、地势。六、地表崎岖程度。另外,作者在本文中对与地形相关同时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详细解析,并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地形;地貌;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地表崎岖程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9)05-0274-02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涉及到对一个地区地表形态的描述,教材和资料中使用的概念很多,学生们对此多有疑惑,现就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一些与地形有关的常见的概念作一辨析:

我们在高中教材和相关的资料中常看到以下的一些与地表形态描述有关的概念:地形、地形类型、地形区、地势、地貌、地表崎岖程度等。

一、地形及地表形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对地表形态的描述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见课本第68页)。有鉴于此,因此很多师生认为地形的概念就等同于地貌的概念,笔者认为这是一大误区。

地形及地表形态是对一个地区地表高低起伏的描述。这是一个总的概念,可以涵盖与地表形态有关的所有概念。在地形特点的描述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地势特点、地形类型、地表崎岖程度。如中国的地形特点是:(1)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势特点);(2)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类型);(3)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崎岖程度)。

二、地貌

是侧重于从形成原因的角度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表高低起伏是如何形成的。

地貌分为两大类,及内营力地貌和外营力地貌,分别是由内营力作用和外营力作用影响而形成的。

如石林、石柱、石笋、溶洞、天坑等形态是喀斯特地貌区的景观,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沉积,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些都是由外营力的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属于外营力地貌。

背斜山、向斜谷等形态是构造地貌区的景观,是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其中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山,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这些都是由内营力的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属于内营力地貌。

在人教版《地理必修三》《鼎尖教案》的第50页,教材在介绍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有以下一些内容:2.地貌特点(板书):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笔者认为这里只能写地形特点,而不能写地貌特点,因为我们后面描述的内容与这个地区地表起伏的形成原因无关。作者在这个地方的一字之差,也应该是把地形与地貌的概念混淆了。

三、地形类型

是对一个地区地表高低起伏轮廓的描述。这种地形类型的划分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大范围地表轮廓的描述,分为五类: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另一类是对小范围地表轮廓的描述,如:宽谷、峡谷、陡崖、鞍部、石林、石柱、石笋、溶洞、天坑等。

四、地形区

指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独立地形单元。简单的说就是某种地形类型和该地区区域位置的结合。如内蒙古高原,从地形类型来说是高原,从区域位置来说是内蒙古地区。在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试卷中,要求判断刚果地区的地形类型,在给出的标准答案中有刚果盆地,笔者认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应该只能填盆地或者山地盆地、河谷盆地、丘陵间盆地。给出刚果盆地这个标准答案应该是对地形类型和地形区的概念混淆了。

五、地势

地势是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

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只要求学生了解地势就是一个地区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回答地势特点,只要说明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就可以了。如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安徽省的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六、地表的崎岖程度

主要是用来描述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地表的崎岖状况。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沟壑密度来衡量,沟壑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侵蚀沟(或水文网)的总长度,以km/km2表示,或称切割裂度。沟壑密度的大小,与降水和径流特征,地形坡度、岩性、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

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36.(36分)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9分)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11分)

该题的第一小题,是当年高考失分率最高的文综习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同学们对地形的概念不清,对于题目要求回答的内容,同学们不知道从哪个方面着手分析回答,应该是此题失分率最高的根本原因。

对于第一问要求我们描述该地区三个剖面的地形特征,我们首先要分析它的地形类型,由于这是一个小的区域,因此对小范围地表轮廓的描述,无外乎就是宽谷、峡谷、陡崖、鞍部、石林、石柱、石笋、溶洞、天坑等。在这里根据地形剖面图我们可以判断出它是一个山区,而山间的小路都是沿着等高线走向延伸的,因此可以把此处的小路看成是等高线,这样沿着AA剖面线等高线稀疏说明AA剖面显示的是一个宽阔河谷(盆地);沿着BB剖面线等高线稠密说明BB剖面显示的是一个深切(“V”形)河谷(峡谷);沿着CC剖面线等高线稀疏说明CC剖面显示的是一个宽阔河谷。

再分析该地区三个剖面的地势特点和地表的崎岖程度,根据剖面图可以看出都是两边高中间低,而且AA剖面和BB剖面的海拔最高处超过500米,说明该地区是山地,而CC剖面的海拔最高处低于500米,说明该地区是丘陵。因此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A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宽阔河谷。

对于第二问要求我们描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标准答案给出的是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笔者认为标准答案应该加上这个小区域的地势特点:北高南低。因为我们可以从剖面图中看出AA剖面的河床海拔是300米,BB剖面的河床是250米,CC剖面的河床是200米。这样对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的描述就更加完整了。

在教學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背斜谷是侵蚀地貌还是构造地貌?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很多专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体上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但有许多背斜顶部会因受到张力影响而被侵蚀成谷地,所以背斜谷应该是侵蚀地貌。

第二种意见认为这里的地理概念不能模糊、混淆:(1)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2)地貌(形):山、谷;(3)(静态)构造地貌: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4、外力地貌:侵蚀(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地貌、堆积(风力堆积、流水堆积)地貌。由此看来,背斜谷既是构造地貌,又是侵蚀地貌。

第三种意见认为背斜谷是构造地貌不是侵蚀地貌,原因如下:

侵蚀地貌是指由侵蚀作用塑造形成的地形。侵蚀地貌多出现于相对上升地区(或相对于其邻区较高的地区),同地层的性质和地质构造有很密切的关系。在断层破坏的地区常出现冲沟、峡谷;黄土地区多出现沟壑纵横的劣地;石灰岩地区多出现岩溶(喀斯特)地貌;冰川的铲刮力特强,则常常形成特殊的侵蚀地貌,如角峰、平底直谷(U谷)等等。

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论从构造解释地貌,或从地貌分析构造,都必须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数是地质体和构造的软弱部分受外营力雕琢的结果。如水平岩层地区的构造阶梯,倾斜岩层被侵蚀而成的单面山和猪脊背,褶曲构造区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断层线崖、断块山地和断陷盆地等。

笔者认为背斜地区之所以成了谷地,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外营力的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应该是属于侵蚀地貌。

猜你喜欢

盆地剖面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三点法定交叉剖面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中,一种做交叉剖面的新方法
幾樣概念店
二叠盆地Wolfcamp统致密油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基于曲线拟合的投弃式剖面仪电感量算法
复杂多约束条件通航飞行垂直剖面规划方法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近年来龙门山断裂GPS剖面变形与应变积累分析
小型断陷带盆地自生自储式油成藏规律——以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