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2019-04-09邓玉芳

关键词: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邓玉芳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应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重要思想,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8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而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开展丰富的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

4.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機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授之以渔”,要“交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情感阅读。

第一,品味情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引导学生去体会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来通过领会父对子的情感,学生很快就从这些词句中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第二,升华情感。要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地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还要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中,在学生品味情感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儿子为什么会认为父亲一定会去救他?父亲又为何坚信儿子不会死呢?使学生了解父子俩的心心相印。

第三,体验情感。对于情感较强的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情感,还要使他们体验情感,心灵上产生震撼,因此,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全身心地感受情感。如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进行说话作文训练,“你能把父亲平时对你的爱回忆一下吗?”也可以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多种形式,从中体验生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2.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教材中,相同体裁而主题不同的作品,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同一体裁、主题不同的作品,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来理解其内容:如《凡卡》和《小英雄雨来》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秋天的思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与母爱的对比等等。另外,还有体裁上,寓言与童话的对比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区别与整合的思维过程中,能力有所提高。

3.求解性阅读。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即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4.质疑性阅读。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盲目地读书,不同于自觉地、专心致志地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唯难,力求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学生随时阅读的习惯。

会读书的人常常是抓紧一切业余时间,以尽快把书看完,阅读速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的。平时,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的文章,推荐有益身心健康的书籍,让他们多读多看。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乘上书籍这艘巨帆,在阅读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