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感于《对学生要包容不要纵容》

2019-04-09乔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道包容学生

乔红

摘 要:通过学习《对学生要包容不要纵容》一文后,受益匪浅,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对师生之间的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每个人工作、生活在社会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主观臆断一意孤行,事事以个人喜好为标准,势必造成众叛亲离,孤身一人之结局。

关键词:学生 包容 师道

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包容显得尤为重要。师者,为人表率,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的今后为人处世,须对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要有包容之态、善良之心。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时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犯一些错误不一定是主观故意,这样我们做老师的要发挥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学生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一直是在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走过。所以,让我们互相谅解对方的愚行。这是天赋人权的第一个原则。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对身边的人和事不作评价,对谁都是一样的距离。进入成年后,特别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受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家庭的影响,进入大学后比在高中阶段学习轻松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走向极端。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心理状态都应了如之掌,他们毕竟受过多年教育,一般不像社会上无业青年那样随心所欲,无端任性,只是不能完全按照或适应学校的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基此,老师应当采取宽厚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海纳百川的道理,对老师尊敬,对同学包容,师生之间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包容,大家互相包容。

学会包容可以化解矛盾,可以让人的胸怀变得开阔,人与人之间也能和谐相处。包容一句语言,兴许会消除矛盾;包容一个动作,兴许会化解误会;包容一种流言,兴许会消除争执。

做人要做包容的人,利己利人利社会。这是我们对包容内涵的理解。茫茫人海,我们能走到一起成为师生关系本身就是缘份,短短几年时间相处后大家就分赴各地,如果互不包容,相互鬧意见或者学无所成,将来走向社会必然追悔莫及。当然,同学之间免不了发生误会与矛盾,但如果我们用一个宽容且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误会将被消融,矛盾会被化解……包容是我们生活中绝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友谊的桥梁,是建筑的地基,是坚冰的熔点,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是心中的一泓清泉,是大海中的一叶风帆。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包容是一门艺术,它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弃的东西。它是一种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种善良的结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淀;包容是一种幸福,能够包容别人是一种幸福,让别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种幸福。

然而,对于个别同学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我们不能一味地包容,不是从事情出现苗头的一开始便不闻不问,姑息迁就,而是要及时发现,确实弄清,正确引导。必须针对性地采取批评教育的方法,因势利导包纵结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适当放纵,但不能失去控制,最终都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包容永远是教育学生的主流,纵容只是作为权宜之用。

包容和纵容看似是相反的态度和方法,其实是对立统一的理念和观点。凡事都有两重性,我们应当用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状态。包容不能无原则地“包罗万象”,不能始终保持一团和气任其发展。如果凡事都“包容”,实际就是“放纵”了。放纵是不负责任地视而不见,听而无闻,势必造成学生像田间的庄稼一样,不施肥,不除草由他自由无目的地生长,到头来不仅没有收获,反而成为无用之才,甚至走向反面给社会带来不利因素。

因此,对接受教育的学生要采取因人施教,正确包容,适度纵容。大部分学生还是积极向上,励志学成的。只有极少数同学是因家庭出身和教养不同,会使一些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小性子,出现与校规校训相违背的现象,只要通过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道理,灌输正能量的思想教育还是可以改变不良习惯的。

有了包容,我们的心可以像地球一样的宽,像大海一样的广。生活的天地如此宽阔,我们没有必要在彼此摩擦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每一个人包容一点,大度一点,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丰富精彩、我们的学校更加和谐美好。

我们之所以倡导大爱无疆的“包容”和适当有度的“纵容”,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在学校做到就算完事。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要使每一名学生在校成为文明、礼貌有知识的合格学生,而且将来走向社会后也要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用“包容”和“纵容”的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师道包容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尊重学生维护师道
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
学生写话
浅议“师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从《师说》看唐代“师道不存”的现象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