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

2019-04-09姚欢

关键词:培养初中语文问题

姚欢

【摘 要】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语文学习的难度也逐渐增加,仅靠教师课堂授课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还包括课前的预习过程和课后的复习过程,课题预习是获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前提,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预习过程被逐渐忽视,学生预习习惯逐渐消失,本文对学生预习习惯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自觉预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97-01

前言

中国自古就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课堂预习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同时预习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的体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摆脱传统的机械式教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在实际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巩固已有能力是目前教学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课堂内容进行熟悉的过程,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进行理解思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预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预习有明确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首先,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学能力,学习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自我学习,教师在课堂再对其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对其进行课后吸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

其次,学生自主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成果。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对课堂内容进行理解,肯定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学生个人的学习难点,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对这部分进行听讲,相当于解决了学习的重难点,带有目的去听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实际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可以更好的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更好的融入进课堂中,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二、当前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预习目标不够明确。

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和没有目标的学习成果具有巨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习就是教师在课堂中讲解,忽略了学习的自主性,也忽视了预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完全是教师的事情,导致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预习作业,缺少自觉性和自主性,不能对预习内容进行理解,对课文内容难以进行深入思考,许多学生尽管会进行预习,但是却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趋于形式,对学习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长久以往不但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还会对预习任务进行质疑。

2.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中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预习过程中,很难对其进行把握,并没有真正的预习,只是简单的读写熟悉课文,并错误的认为这是正确的预习方式,但是在做习题时却发现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没有把握,将文章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效率较低,这种情况的出现都行因为预习方法不当导致的。

3.预习内容过于简单,方式单一。

预习的单调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明确要求预习内容,但是并没有对预习内容提出相关针对性问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对于预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探索欲望,预习的过程仅仅是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并没有带有自己的思考理解。这种单一的预习模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学生易产生疲倦感。

4.缺乏正确的指导。

预习过程是对课文的自我感知理解过程,这种感知理解过程是在一定经验和方法上实现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一旦对预习任务重视程度不够,那对于学生的指导必定会不足,如果仅仅将预习作为形式,布置给学生,缺少一定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在监督阶段不重视也会导致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没有预习,会直接影响学习预习习惯的形成。

上文所述的多种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预习习惯难以养成,只有对其进行一一解决才能真正的培养有效的预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课堂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其提出了一些相关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预习意识。

针对学生对预习任务的不重视情况,要对其思想进行转变,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认识到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转变学生原有的思维,让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让其深刻的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对预习进行重视。

2.教师对预习方法进行讲解。

教师要对预习的正确方法进行讲解与指导,让学生对预习有正确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预习任务作出改变,教师应该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3.制定完善的评价机制。

在学生进行预习过程时,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提出不同的预习方向,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预习。当学生能够合格达标后,对其进行奖励,让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预习任务的同时也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此类多种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对于没有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应该给予相应的批评,这种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四、结束语

伴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所学知识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更清晰,况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综上所述,预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虽然培养学生的預习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只要教师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对其进行改革,学生的预习习惯情况将会不断好转。

参考文献

[1]卿亚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2):51-52.

[2]康剑嵘.潜心会文由思生疑以问促学——学生预习过程中提问习惯的培养策略[J].语文天地,2012(18):15-16.

[3]李亚芳.弹好语文课前预习六部曲——也谈中年级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12(10):68-68.

猜你喜欢

培养初中语文问题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