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专业符合度的调查及分析

2019-04-09倪艳波李有杰阎云飞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章节护理学

焦 飞,倪艳波,李有杰,阎云飞,许 森

(滨州医学院:A.生物化学教研室;B.基础医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山东 烟台 264003)

生物化学不仅是一门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与临床等医学各学科的联系亦日益紧密。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理论和技术基础,势必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未来岗位胜任力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1]。然而,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晦涩、概念抽象,一直是医学各专业学生颇感吃力的一门课程,考试成绩往往不够理想。考试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对试卷成绩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专业作为高校教学的基本单位,不仅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互动。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始终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核心问题[2]。毋容置疑,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只有兼顾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贯彻因材施教理念,不仅可以使课程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实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亦大有裨益。以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学及生物技术三个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期末试题中不同章节知识点在各专业中的得分情况,评价不同专业学生对生化课程的掌握情况;随后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各章节的学习体会和看法;最终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特点和学生反馈,对不同专业生化教学提出了初步建议,旨在实现专业特色与生物化学教学的进一步有效融合。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护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试卷分析

以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随机选取5个班,总计338人)、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共2个班,总计87人)、2017级护理学专业(随机选取3个班,总计203人)为研究对象,将生物化学教材分为基础篇(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相关章节)、物质代谢篇(包括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氧化、核苷酸代谢、肝胆生化相关章节)、信息传递篇(包括复制、转录、翻译相关章节)三大部分,对其期末成绩各部分得分情况进行试卷分析,各部分得分率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1. 3 问卷调查

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四部分:生物化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匹配度、教学过程评价(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沿性、趣味性)及对今后生化教学的意见。共发放问卷580份,其中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发放问卷300份、2016级生物技术专业发放问卷80份、2017级护理学专业发放问卷200份,问卷中各调查项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试卷分析

从期末试卷中不同专业学生各部分得分率可见,生物化学基础篇各专业的得分率相差不大,三个专业分别为76.8%、73.3%和75.4%,说明该部分作为生化课程的必备基础,各专业的学生都较为重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较好;物质代谢篇考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得分率最高(73.4%),护理专业其次(72.6%),生物技术专业最低(66.4%),由于物质代谢部分与临床疾病关系密切,因此提示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学生更重视该部分内容;在基因信息传递部分,临床医学(75.2%)、生物技术专业(81.9%)得分率明显高于护理专业(62.4%),说明护理专业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不佳。不同专业学生各章节知识点得分情况详见表1。

表1 不同专业生物化学各部分考点得分率情况(%)

*p<0.05

2.2 问卷结果

针对试卷分析情况,在上述各专业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匿名答题后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295、78、192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8.3%、97.5%和96.0%。结果显示,所有专业的学生均认为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三个专业分别为97.6%、97.4%和94.3%;在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的匹配度方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认为基础篇和基因信息传递篇更符合专业需求,分别为94.9%和92.3%,而护理专业则更重视基础篇和物质代谢部分,分别为90.6%和92.7%;在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均重视知识的科学性,分别为99.0%、94.9%和96.9%。相比之下,生物技术专业更注重前沿进展(88.5%),而护理专业更重视趣味性(94.8%),详见表2;在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意见中,希望重点更加突出、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衔接、降低授课速度、注重师生互动、提高趣味性以活跃课堂气氛等。

表2 不同专业生物化学调查问卷结果汇总[n(%)]

*P<0.05

3 思考与建议

临床医学、护理学及生物技术是多数医学院校的常设专业,在人才培养层面,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在课程教学层面,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学时也不尽相同。人才培养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落脚点,二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培养出符合专业要求的合格人才。当前生物化学教学大多以课程本身出发,过于注重学科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导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专业特点重视不够,各个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教师教学时缺乏针对性,学生学习时缺乏目的性,产生“我们××专业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化学?”“我们××专业学习生物化学到底有啥用?”的疑问和迷茫。这些疑问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甚至产生“学也白学”的消极思想。因此,生物化学教学应紧密结合不同专业自身特点, 通过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增强生物化学知识体系的专业适用性和实用性。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认识到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对于所学专业的重要基础作用。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首先做到了思想上加以重视,辅以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其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试卷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专业对生物化学基础部分的知识掌握比较理想,不存在专业上的差异;然而随着课程进度的具体深入,不同专业的章节得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这提示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和理解能力可能存在区别,最终对知识的掌握产生影响。从问卷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的不同,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别,这些差别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在生化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些差异,通过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实现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在“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的大背景下,我校在各医学主干课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为切入点,以教学过程各要素为抓手,有效促进了课程与专业的联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

3.1 专业需求决定教学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金标准和大方向,教学过程各环节均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为导向,这种基于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深度与广度。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此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而设立的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或科技企业从事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应用型人才[3]。为达到此教学目标,我们以该专业毕业设计为切入点,适时引入“研究(探索)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选课题或教师已有课题,将生物化学知识体系与其毕业论文和未来发展相结合。不仅大大改善了学生学习生化知识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对本学科中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有了较深认识。通过这种以点带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或在省级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获奖,表现突出,成效显著。

3.2 专业需求决定教学内容

课程的学习应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这就要求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应基于专业需求。对于文中涉及的三个专业,我们首先针对不同专业选择适合的教材,配以适当的学时。分别选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人卫出版社,查锡良主编,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第3版)》(人卫出版社,高国全主编,用于护理学专业)、《生物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朱圣庚主编,用于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学时分别为51学时、34学时和85学时。三本教材均颇受认可,但又各有特点。随后就需根据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实际。以护理学专业为例,授课前我们对所选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专业针对性汇总。考虑到我校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理化基础相对较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为必须掌握的重点,哪些内容对本专业学生而言可能是不易学习的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4]。比如在讲授物质代谢篇时,重点讲解概念、反应进行部位、关键反应、重要特点及生理意义等关键环节,而弱化复杂的化学结构和次要代谢反应过程;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包括: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及饮食控制、重症糖尿病与酮症酸中毒、脂肪乳与氨基酸的静脉营养、能量合剂的生化组分、蛋白质营养品的合理应用、氮平衡与特殊患者蛋白质的需要量、高氨血症的预防与治疗等,这些内容亦需重点讲授。再如在基因信息传递部分,由于各章节的内容编排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精讲其中的一个章节,其他两个章节安排角色互换教学模式,既能锻炼护理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又可有效缩减学时用于其他章节讲好讲透。

3.3 专业需求决定教学方法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日益多元化,如何将合适的教学方法与专业特点对接,值得进一步探索。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五年制本科学生毕业去向大体有二: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或考研继续深造进行科学研究,而生化内容在其研究生入学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都占有重要比重[5]。因此,针对这一特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意采取案例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知识认识疾病的能力,通过研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兼顾了学生临床思维和科研素养的同步培养,同时也契合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即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例如在临床专业讲解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时,一方面利用临床常用的传统化疗药物作为案例,向学生阐明这些药物的抗肿瘤机制及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适时结合新近进入临床的靶向肿瘤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将枯燥的生化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实用。

4 结语

生物化学的学习确实具有较大难度,不同专业对其需求亦不尽相同。当前生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存在一定的抵触和厌学情绪,课程与专业相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把握学生的专业特点,不仅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感,而且可将抽象复杂的生化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实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如此,才会使学生打消“我们专业学习生物化学究竟有啥用”的疑虑,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也势必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章节护理学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护理学杂志》稿约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