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的微观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

2019-04-09孙贺群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师幼早教课程内容

孙贺群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世界各国都愈发重视婴幼儿早期教育,都在努力构建早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的30余个成员国和地区在早期教育方面形成了合作网络,他们在早期教育质量提升与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010年,OECD发起“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项目,针对早期教育与保育的质量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像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编订了评估教育质量的量表,目的都是为了保障早期教育的质量。[2]其中,美国推行的早期教育质量评级与提升系统(Quality Rating and Improvement Systems,简称QRIS)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比较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教育质量监督与保障政策机制之一。QRIS的一个重要逻辑假设就是认为家长是市场的驱动力,如果家长能够更多获取不同早教机构的质量信息,他们会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早教机构。为了在竞争中胜出,争取更多的生源,早教机构会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质量等级来满足家长的需求。[3]因此,QRIS建立等级评定系统对早教机构进行质量评级,之后将早教机构的质量等级信息公开发布,希望家长会选择高质量等级的早教机构,从而保证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但从QRIS在美国运行十几年的经验来看,利用QRIS对早教机构的测评与定级结果去影响家长的选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大部分家长做选择时并不是基于QRIS的质量报告,家长选择早教机构也不仅仅受质量因素影响,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指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2013年教育部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青岛市等14个地区启动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工作,为促进0-6岁早期教育一体化迈出了第一步。[4]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乃至县城之中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早教市场”异常火爆。但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早教机构的宣传,社会各界对早教机构的批判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很多家长对“是否应该送孩子到早教机构、应该送到哪所早教机构、又应该让孩子学些什么”等问题都充满了困惑。家长一方面对早期教育的重要作用深信不疑,另一方面又对良莠不齐的早教市场充满了怀疑。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类似美国QRIS这样的系统性早期教育质量评级与提升政策机制,早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工作仍处于探索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这一群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影响早教机构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长能科学、合理地选择早教机构,可以使低质量的早教机构在竞争中被自然淘汰。[5]

因此,了解当前我国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微观影响机制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深入了解家长选择早教机构背后的诸多影响因素,有利于我国政府构建早期教育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能够更完善、更成熟、更有效;其次,可以发现家长观念中的不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来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和选择早教机构;最后,可以帮助早教机构了解家长的教育选择行为背后的动因,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优质早教,最终促进婴幼儿身心积极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法

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的使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初是作为一种宏观比较的分析方法应用于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学科之中,对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形态等宏观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现如今,QCA已经被多个学科领域诸如管理学、新闻学、教育学的学者应用在组织管理、社会网络和集体行为者层面等中观层面的研究上,近来甚至表现在对微观层面(小团队或个人层面)的研究上。[6]

与定量研究不同,QCA假定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是非线性的,其关注的是社会现象多重条件并发的原因,认为同一社会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组合所导致的。[7]QCA希望能够整合“案例导向”与“变量导向”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但从本质上来说QCA仍是一种“案例导向”的方法,其采用整体性分析视角将案例视为一种由各种条件所组成的复杂组合,力求通过与实证资料和理论的不断对话,从小样本数据中探求研究问题的因果关系。[8]QCA要求案例样本量不能太大,一般以10到60个左右为宜,案例结果是由多重原因所引发,同时还要求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要有理论支持。[9]QCA又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法(mv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其中,清晰集QCA的运算法则是基于布尔代数的基本原理,以相关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对案例实际情况的分析,对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进行0/1二分赋值,“1”为“是、存在、出现”等正向判断,“0”为“否、不存在、不出现”等负向判断。布尔代数的主要运算符有“*”“+”和“→”,“*”表示“和”,“+”表示“或”,“→”则用来表示“导致,即一组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接”。另外,当条件变量为负向判断时,用“~”表示。使用这几个基本的运算符号可以写出因果关系的表达式。例如,有三个条件变量(A、B和C)和一个结果变量(R),表达式A*B*C+A*B*~C→R的意思是条件A、条件B、条件C同时存在或者条件A、条件B存在,而条件C不存在都可以导致结果R的发生。因为无论条件C是否存在,结果R都会出现,那么可认为条件C是多余的,可以从初始表达式中删除。这就是布尔最小化运算,是csQCA的核心。上述表达式可以采用布尔最小化原则进行化简,化简为A*B→R。

本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原因有: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选择行为背后有着多样的动机;在网上搜集到的案例数量为31个,符合QCA所要求的10-60个中等数量样本;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这一现象背后有深层的理论支持。具体来说,本研究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案例进行分析。本研究设定的解释变量可以直接进行二分变量处理,而“家长是否会选择某一早教机构”这一结果变量也属于清晰的二分变量。

(二)研究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的两个一般标准是案例总体的充分同质性(即案例间必须拥有足够的背景或特征)和案例总体的最大异质性(即案例的多样化程度)。[10]考虑上述两个标准,本研究通过百度进行搜索,选取了百度文库、妈妈网等网络交流平台上31篇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的经验交流分享贴进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另外,与用大样本问卷法所做研究不同,一般说来QCA方法所分析和处理的案例最好应该是众所周知,这样要求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其他研究者可以回溯案例,进一步发现案例中的问题、解释案例或者修改相关数据。因此,本研究在此将案例来源网址列出(见表1),将原始数据公开化,以便研究结果能够接受更多的检验而不断完善。

表1 案例网址及编号

(三)变量的设定

变量的选择必须遵循相关的理论标准,研究者从实证研究文献中的主要理论视角出发,同时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条件变量。在本研究中,条件变量的设定主要是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案例的分析。当前,国内外研究者们对早期教育机构进行评价时,通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质量”。本研究条件变量的设定主要是参照关于“早期教育质量”相关研究。现有研究通常将早期教育机构的质量划分为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其中,结构质量是指基础设施与物理环境、教师与儿童的比例、班级人数、在职培训、员工薪水、师资水平等直接的容易测量的变量;而过程质量是如教师的观念、课程与活动、家长的参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等不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变量。[11]例如,当前美国各州QRIS对“课堂环境质量”测评时,测评质量要素既包括室内和户外空间的布置安排、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等结构性质量,也包括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时间规划与常规等过程性质量。[12]本研究结合上述文献研究的结果和对案例的梳理分析,确立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6个条件变量,结果变量为早教机构的选择情况。对变量的具体说明如下:

1.物理环境

托幼机构的物理环境主要指托幼机构的外环境、场所、房舍的卫生与布局、设备和用具等方面。物理环境对置身其中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所搜集到的案例中,大都提到了早教机构的物理环境,主要是从场地的卫生情况、空间的大小与布局以及活动材料的类型等方面进行描述和评价。

2.心理环境

托幼机构的心理环境通常指情感氛围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可将托幼机构的心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儿童在托幼机构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氛围,主要涉及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外部环境则是指托幼机构与家庭之间互动而建立起的情感联结。结合现有案例,本研究的心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主要从家长的角度来定义,关注的是家长在早教机构的情绪感受和早教机构工作人员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早教机构的课程顾问、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否令家长感到满意,教师是否能够向家长反馈儿童对儿童的评价等。

3.课程内容

在0-6岁早期教育阶段,课程内容通常是指依照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13]课程内容应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儿童情感、态度、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案例分析发现,家长会关注到课程内容的丰富性、组织的内在逻辑性以及是否与儿童的发展水平与兴趣相适宜等几个方面。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儿童发展。本研究所分析的案例中,家长们很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儿童的积极参与。

5.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是指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各个环节运行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这一变量在本研究中主要指活动的安排与衔接是否合理有序,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处理活动之中的突发状况等。

6.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公共早期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婴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师幼互动对婴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关研究表明,“支持性的师幼互动”是最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要素。[14]美国一些州对早教机构课堂环境质量进行测评时,就是使用课堂互动评分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简称CLASS)专门来观察和评价教师与儿童在课堂之中互动质量,主要涉及情感支持、课堂组织、教育支持三个方面。本研究所选取案例中的家长也关注到了师幼互动情况,关心教师是否给予了儿童足够的关注、情感支持和教育支持。

确定了上述6个条件变量之后,本研究将家长对早教机构的选择情况设为结果变量,并将各变量进行说明与赋值,见表2。

表2 QCA变量赋值表

注:个别案例并没有提及全部6个条件变量,研究者根据案例描述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如案例整体为对某早教机构的负面描述,未被提及的条件变量则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

三、定性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

(一)真值表的建构

根据变量的赋值标准,对本研究搜集到的31个案例进行编码赋值,得到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相结合的组态表(即与给定结果相关的给定条件的组合),被称为真值表(见表3)。表中的数据是进行csQCA分析的原始数据。

表3 各案例变量组合情况真值表

(二)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定性比较分析中,可以通过计算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度(Coverage)来探讨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与充分性的关系。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条件变量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即被纳入分析的所有案例在多大程度上共同分享导致结果出现的某个条件(或条件组合)。[15]只有当一致性达到0.9时,才可以判断此条件变量是形成结果的必要条件(Skaaning,2011);当一致性达到0.8时,则可以认为此条件变量是形成结果变量的充分条件;[16]一旦一致性低于0.75,这样的运算结果就很难去解释实际现象了。[17]覆盖度(Coverage)则是指条件(或条件组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结果。

在本研究中,首先对单个条件变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将表3的数值输入fs/QCA软件之中进行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运算,得出如下结果:

表4 条件变量的必要性分析结果

根据表4的分析结果可知,一致性达到0.9以上的有物质环境(Physical)和课程内容(Content),这两个条件的覆盖度分别为0.714286、0.600000。因此可认为,物质环境与课程内容是大部分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时需要考虑的必要条件。但这样的结果并不能清楚地解释家长之所以选择某所早教机构背后的多重原因,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家长选择结果的条件变量组合。

结合表4得出的结果,进一步对达不到必要条件值域的其他条件变量进行充分条件组合分析,而必要条件则被剔除,不再纳入此次分析之中。最终得出如下结果:

表5 QCA比较分析的结果

表5为利用QCA软件进行清晰集定性分析的结果,分别为复杂解(complex solution)、中间解(intermediate solution)和简单解(parsimonious solution)。其中,复杂解为没有做任何反事实案例的分析,即没有纳入无案例与之对应的“逻辑余项”组态,完全是基于所观察案例进行分析的结果;简单解则是纳入了被称为“逻辑余项”的非观察案例进行分析的结果,包含了“简单”与“复杂”的全部反事实案例,其产生的最小公式更为简约,但可能与事实情况不符;中间解处于复杂解和简单解之间,包含一些“简单”反事实案例的分析。“简单”和“复杂”反事实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个反事实案例是否被认为多余的、是被包含还是被排除解决方案之外。[18]中间解应该是纳入了部分“逻辑余项”案例,但不包含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案例,通常是最具解释力的。在本研究中,QCA软件运行结果显示复杂解和中间解的条件组合是完全一致的。表5中显示了排除两个必要条件之后,剩余的四个条件变量所构成的条件组合形式,总的覆盖率达到0.8,说明这几种条件组合能解释80%的家长选择行为,这样的条件组合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将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组合同时考虑进来,结合表4和表5的分析,可得到如下表达式:

Result=physical*Content*interaction*organization+physical*Content*organization*mental+physical*Content*interaction*method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有三种典型的解释路径,它们分别为:(1)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物理环境*课程内容*师幼互动*活动组织;(2)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物理环境*课程内容*活动组织*心理环境;(3)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物理环境*课程内容*师幼互动*教学方法。

第一种条件组合的含义是,如果早教机构具有良好的物理环境,课程内容丰富而适宜,教师能够关注到婴幼儿,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支持,整个活动组织的过程较为合理有序,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比较自然,教师能够较好地处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那么家长就很可能会为婴幼儿选择或者说有意愿选择这家早教机构。

本研究中的案例15属于第一种条件组合的典型代表。案例15中描述:“环境要美,要安全,装修的色彩要鲜艳……厕所要干净(物理环境);课程的设计要动静结合……女儿的上课经验告诉我,越短的时间让她接触的东西越多,她的兴趣会更浓厚!兴趣也会更广泛。一堂课里最好涉及多项内容(课程内容);要看老师怎样和宝宝说话,怎样同他们接触(师幼互动);要看她们(教师)上课的经验和灵活性(活动组织)。”

第二种条件组合与第一种条件组合有三个重合的条件,即良好的物理环境、丰富而适宜的课程内容、整个活动组织的过程较为合理有序,此外,再加上“心理环境”这个条件,即课程顾问或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令其感到满意。如果某早教机构同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家长也很可能会愿意为婴幼儿选择这家早教机构。

本研究中的案例14属于第二种条件组合的典型代表。案例14里面有如下陈述:“服务真是很贴心……非常热情并不急于给我推荐他家的课程,而是先了解我们家宝宝的情况和喜好(心理环境);配套环境丰富,外面有个专供孩子免费玩耍的翻斗乐,大概有200平米(物理环境);有四种课程,针对不同宝宝有不同的课程,而且是根据宝宝年龄划分的课程和班次(课程内容);会员家庭参加中秋、万圣节、圣诞节活动,感觉他家好像活动很多(活动组织)。”

第三种条件组合与第一种条件组合也有三个重合的条件。其含义为当早教机构同时具备良好的物理环境、丰富而适宜的课程内容、积极的师幼互动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婴幼儿的参与等四个条件时,家长会有选择此早教机构的意愿。

本研究中的案例28属于第三种条件组合的典型代表。案例28这样写:“环境一流。这里说的环境是室内环境,活动区,课室,洗手间……卫生真的做得不错,选择XX,就是环境很令我放心(物理环境);课程无论是动物主题还是交通或是厨房主题,都离不开各种锻炼和攀爬。课室有大型的设备,每两个星期变化一次……音乐课每两周换一个主题,主题内容从非洲音乐,到美国的摇滚乐都有(课程内容);老师不会教小朋友每一个跳舞动作,但是会鼓励小朋友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师幼互动);游戏中学习很不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直接通过游戏,很直观让小朋友明白红灯和绿灯的意义(教学方法)。”

除去物理环境和课程内容两个必要条件,其余四个条件变量(心理环境、师幼互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也都通过不同的组合形式成为影响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的因子,这也说明了单一条件难以成为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决定性因素,家长的选择行为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物理环境和课程内容属于“静态条件”。当前我国各早教机构物理环境的创设与打造、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都是由早教机构的管理层预先进行了顶层设计,特别是一些连锁品牌的早教机构,在环境和课程体系方面都是统一安排设置。而心理环境、师幼互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等四个条件属于“动态条件”,对这四个条件作出判断需要在教育活动中、人际交往互动中来进行。这四个条件的优劣取决于“人”的因素,即课程顾问与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家长选择早教机构行为的案例分析

在物理环境的选择上,对于活动场所,家长更多是从卫生学的角度进行评判,所选案例基本从光线、通风、面积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描述;对于活动材料,家长则是从丰富性、新颖性等方面来进行评判。如案例1中描述“场地有点儿小……卫生打扫得也不仔细”,案例3中写道“教室还算宽敞,里面倒是有很多游戏设施,去了可以玩些新鲜玩意儿……”等。家长并不能基于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对物理环境作出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物质环境的创设是教育理念外化于物的结果,科学的决策只能来源于多视角、多维度的综合考虑。[19]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家长尤为关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课程内容是否与婴幼儿兴趣相匹配也是一些家长关注点,也有个别家长考虑到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即课程是否有主题线索。如案例8“虽然说课程内容是一周一换的,但时间长了其实感觉也就都差不多,(内容变化很少那种)宝宝会失去兴趣”;案例7中写道“整个课程会有一个主题,那天的主题是push and pull,设计的游戏多数跟主题相关……课程本身我感觉还不错,但是老师一般”;案例9里面则这样写“选择音乐课是因为这是他们这的主打课,而且宝宝本身乐感也不错,所以就想看看孩子感兴趣否”。事实上,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它是课程目标的表达,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根据学前课程论的研究结果,学前课程内容的选择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但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员对此方面并不了解。

师幼互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等三个方面也分别成为了不同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时要考虑的条件,家长对这三方面条件的评判都是通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和体验。对这三个条件,家长都是基于“儿童的立场”,比较重视教师是否能够关注到婴幼儿,是否能够调动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案例中的家长更多是从儿童是否表现出兴趣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作出评价。例如,对于师幼互动,案例4中写道“直到老师拿出纱巾,葵葵好像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主动要去拿,老师特别配合地问她要拿吗……后来,玩小沙蛋很开心,一直跟着音乐在摇沙蛋,老师还夸了她”。对于教学方法,案例4评价道“还有就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统一性要求比较高。要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做跟老师一样的动作。尤其以葵葵的性格,非常难以适应。她并不喜欢我拉着她的胳膊或者腿随着音乐做动作”。对活动组织这个条件家长则是从整体的角度来描述其对教育活动的感受与认知,落脚点仍然是儿童的兴趣表现。如案例3中记录“我感觉课程节奏偏快,45分钟要有好几个游戏环节,感觉有点像走马灯,好像必须得走完这几个环节,不是很注重每个环节宝宝是否都乐在其中”。家长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是可贵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仅通过儿童的表现来对师幼互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等三个条件作出判断,未免过于简单。

在心理环境方面,家长是基于自己的情绪感受来进行评价的,关注课程顾问与教师的服务质量。如案例5对课程顾问的述评“……但是沟通技巧上各有不同,XX家的这个说话的时候让人更为舒服一点,人性化一点,XX家的服务也很好,但是说话比较生硬,给人感觉很公式化”。案例25则对教师与家长的课后沟通情况进行了描述“……老师们也会主动和我们这些家长沟通每个宝宝的变化、问题等。所以感觉这样子互相交流很好,为了宝宝的更好成长”。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会考虑这一条件是有道理的,课程顾问、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了其是否能够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而员工的专业素质是关系到早教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但这也说明了家长在某种程度上倾向于将早教机构视为服务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区别于以往的量化研究,本研究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对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的微观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家长的选择行为并不是考虑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作出的选择。结合对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初步梳理分析,提炼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幼互动”及“课堂组织”等条件变量,形成了对“家长选择行为”形成路径的微观理解。通过fs/QCA软件分析,发现“物理环境”“课程内容”为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两个必要条件,并得出家长为婴幼儿选择早教机构的三种典型解释路径,即“物理环境+课程内容+师幼互动+活动组织”,“物理环境+课程内容+活动组织+心理环境”,“物理环境+课程内容+师幼互动+教学方法”。这三种组合中,“物理环境”和“课程内容”属于预先设计好的“静态条件”,其余四个变量属于“动态条件”,取决于“人”的因素即课程顾问与教师的专业素质。

家长的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朴素的选择行为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对物理环境的选择局限于卫生学的角度;对课程内容的选择通常只重视丰富性;仅通过儿童的兴趣表现来对师幼互动、教学方法、活动组织等三个条件作出判断;心理环境家长则是基于自己的情绪感受来进行评价,倾向于将早教机构视为服务性机构。

(二)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当前我国早期教育质量监督和保障工作处于探索期,我国政府若构建类似美国QRIS那样的系统性早期教育质量评级与提升政策机制,在制定的早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时,应考虑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幼互动”及“课堂组织”等作为质量评价的要素。

第二,如果我国建立起的政策监督保障机制也像QRIS的逻辑假设那样,欲通过政府对早教机构的质量测评结果来影响家长的选择行为,那就需要对家长展开专业培训,让家长对“什么是高质量的早教”建立起科学、正确的理解。市场作用的发挥会遵循资本逻辑,以逐利性为基本特性,它对学前教育质量的诉求就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早教机构会在自身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家长对教育质量的需求。[20]家长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与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早教机构进行质量提升的努力方向。

第三,早教机构为提升教育质量,吸引更多的生源,一方面需在物理环境、课程内容和员工素质三方面积极投入与建设;另一方面需搭建与家长的沟通平台。目前家长主要通过前期与课程顾问的交流和亲自走访试听选择早教机构。除此之外,早教机构应该加强网站建设,进行视频宣传并与家长对话;定期安排咨询活动和早教讲座,普及早教知识和方法;[21]组织家长宣讲会,介绍教育理念、环境打造与创设、课程内容体系和师资队伍等,让家长能够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早教机构信息,作出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师幼早教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农村早教:为了起点的相对公平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师幼互动那些事
早教QA
早教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