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
2019-04-09魏红李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魏红 李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高校应树立国际化培养理念、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外高校加强对话、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从而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新时期适应国际化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 研究现状
(一)国内发展研究状况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环节”。我国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就特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国内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对某层次教育如高职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或某专业如外语、会计、旅游等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措施三个方面。研究多结合国际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具体专业特点,总结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缺失、目标不够明确、国际化程度欠缺等问题,阐述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等。
(二)国外发展研究状况
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外较先起步,很多国家陆续在20世纪中后期就制定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例如1966年,美国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来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也强调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要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66年提交的《理想的人》咨询报告中指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并于1987年提出培养国际化人才目标;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
国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多研究集中在学生国际交流和学校国际合作两个方面。例如“自1978年,欧洲教育委员会第一个提出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联合学习计划,2007年出台《伦敦公报》等”。TristanBunuel曾发表《日益规范化的教育国际化联合培养》一文,重点阐述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高等学院开展了学院联盟培养,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办学趋势”。
从改革开放到经济全球化再到“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总结天津市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为各高校结合实际进行顶层设计及制定各专业领域切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言献策。
二 天津市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天津市目前共有19所公办本科高校、10所独立学院和1所民办本科高校。截至2018年7月,天津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所、项目35项,其中本科层次机构1所,项目24项,开设孔子学院(含课堂)38所,相关国际化情况统计详见表1。
天津市公办本科高校建立时间早,学科专业门类多,教学资源丰富,国外合作院校多为名牌大学,双方强强联合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插班培养、短期交流、接收留学生等多种项目。同时,在高比例师资海外学习访修的基础上,还建设了多个研究中心或科研平台,承办或参加众多国际学术会议,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外事接待、交流出访、外教聘请等相关外事制度。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制定了学校定位、发展战略目标,但尚未明确“国际化办学理念或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建立致力于宣传中国文化以及自身优势学科的“孔子学院”,且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开展数量过少,国外合作院校数量少、国际排名不靠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性不足,具备留学生招生资格但招生数量及国别种类不多,未与沿线国家及高校开展合作。
天津市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一半以上制定了与“国际化”相关的发展战略、办学理念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外事接待、交流出访、外教聘请等相关外事制度。但部分院校至今尚未成立独立的国际交流工作部门;国际合作院校少且大多排名中后;中外合作办学极为匮乏;尚未建立孔子学院;师资具备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少、派出进修交流或参加国际会议少;常年聘请数量较为固定的语言类外教;国外专家来校讲座不多;外语类、双语类专业课开设少;无经国际组织认证的专业;极少数院校具备留学生招生资格,但留学生生源国单一且留学生数量较少;无境外办学;尚未举办过国际会议;出国留学交流学生数量少;尚无留学基金委资助的本科生留学项目。
民办高校天狮学院强调国际化办学,与数所大学建立联系,注重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聘请语言类外教并招收留学生,制定了外事接待、交流出访、外教聘请等相关外事制度;尚无留学基金委资助的本科生留学项目;留学生教育基础薄弱,无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基于上述问题及不同类别本科高校现状,公办本科高校建校时间长、办学经验丰富、师资优秀,既能够充分利用国外名牌大学教学资源,向学生传递国内外专业前沿知识、与国外师资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又能够实现文化输出。目前需要结合新时代、国家政策及院校实际,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将“国际化”这一关键字加入到顶层设计中,为夯实已有基础及下一步更好的发展指明方向,积极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或特色专业研究中心。独立学院为增强竞争力,充分意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但自身及国外优质资源较为有限,应抓住契机,利用校本部资源,努力赶超校本部。相比之下,民办院校资源更为有限,国际化路线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及迅速发展的关键,应在不断吸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特色,谋求可持续发展。
三 天津市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天津市教委《关于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实施细则》提出的总体思路是“着力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由此可知,无论在国家或地方层面,国际化办学都享有利好政策。然而,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国际化人才需要国际化教育,需要用国际化思维、意识、视野与格局来发展本土教育。西方学者JaneKnight曾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层面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天津市本科高校应从发展战略制定到课堂教学实施到国际交流服务等多个方面,积极落实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
(一)落实专业课程建设
学生专业开设与学科研究方向定位相关。高校应注重及时申报新专业、及时调整学科研究方向,与国家政策、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专业最新动态相结合。各专业还应努力实现国际专业认证,实现国际化标准课程。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要“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因此,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中国文明的教育,集中建设开设关于汉语言、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系列课程。
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高校应开设世界文明、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国际法律、国际礼仪等通识类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国家文化、从而使学生胸怀世界,具有世界眼光与视野,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有创新灵感、掌握国际规则管理,能够从事国际事务、参加国际竞争,参与国际交流。
遵循国际市场需求,完善课程体系。除开设专业课程外,高校还应开设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英语、公共演讲、团队合作、创新创业、职业道德培育等非专业课程以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国际视野、养成职业操守。
表1:天津市本科高校国际化情况统计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开设工具型课程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改革教学方式,运用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例如开展文献阅读、学生讲演、课堂讨论、互动交流、案例分析、网络慕课自学等新形式,注重跨学科学习和新知识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及与时俱进的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
(二)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更需要高水平师资。高校一方面应注意培养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力量,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海外经历教师比例,培养教师双语或外语授课能力;在聘用教师方面,也尽可能聘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教师从事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国际化程度,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
在以教学为主的同时,国际化人才培养同样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水平。科学研究既注重基础理论也涉及学科交叉,与教学紧密结合,让教师以高水平平台为起点,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也具备广泛的视野和扎实的基础。教师应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和活动,这是国际化师资能力的标志,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针对与国外大学合作的项目,还可为学生配备国外导师,指导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三)实行国际化学习验收
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与其他国家同专业、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实质性等效,是检验国际化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毕业生的国际化素质也可以作为一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标准之一。
高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认证资质考试和国际竞赛等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国际专业项目驱动学习,与国外合作院校学生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跨国企业参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此建立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实践能力,熟悉国际化惯例。
(四)开展学生国际化交流
高校应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不同国家地区的多所大学开展合作,通过学位项目、短期交换生项目、游学项目、国际科研项目、跨国企业实习等合作方式实现学生交流;或与国外大学合作共有专业,实行双校园上课。
同时增加留学生数量,重视学生多元化。留学生在求学的同时,会与同专业中国本土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彼此增进了解、学会理解包容,扩大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除了语言学习,留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丰富。现在不少本科高校虽然具备了接收留学生的师资条件和专业水平,但是基础还很薄弱。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支持和鼓励来华留学的教育政策,从而能在优势学科领域吸引更多的优秀留学生,打造更好的国际化校园。
(五)开展国际化办学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在于实质性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培养途径,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天津市本科高校应凭借各自特色和优势,做好申报管理环节的“四个确定”(办学专业、合作院校、合作内容与项目协议)和“三个管理”(学生、教学和行政),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不仅要看重合作办学本身的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将引进项目的成熟经验迁移到非中外合作项目,逐步扩大现今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应用范围,推动高校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改革”。具体地说,“双一流”本科大学“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多模式的合作与交流,合作设立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综合类和特色专业类高校“选择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创建一批品牌专业和师范课程”。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举办创新型应用型合作项目。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目前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各高校应积极开设孔子学院,加速中国大学的国际化过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让中国文化与特色优势学科走出国门。
总之,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第一功能。对本科高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高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机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天津市本科高校必须以开放的眼光,坚持自身特色,以学生为本,加强建设,与更多、更好的国内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完成好“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两大重要使命,培养出符合国际化市场需求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