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变“熊孩子”到班级建设
——学生成长问题的分析与实践
2019-04-09方海东
□ 方海东
万玮摄
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场革命,过程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孩子,其中一类,我们称之为“熊孩子”。在一个班级中,“熊孩子”的能量是巨大的。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熊孩子”完全可以让一个老师从喜悦走向悲伤,从幸福走向崩溃。所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熊孩子”的生成和发展
“熊孩子”,其实就是在成长过程中遇见问题,并影响到他人和集体的孩子。那么,“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分成几类、老师和家长该如何面对等问题,是解决“熊孩子”问题的前提,也是关键。
(一)“熊孩子”的生成
“熊孩子”的生成是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和自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熊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是“熊孩子”生成的决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是“熊孩子”生成的催化剂;不合理的教育也将为“熊孩子”的成长“添砖加瓦”。最后,在发展自我意识时,当需求和环境之间产生矛盾时,他就成了“熊孩子”。
(二)“熊孩子”的类别
一般说来,“熊孩子”的“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习、行为和思想。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基础薄弱、方法不当和动力缺失。行为上,缺失规范意识、破坏力强、易被集体同化和成长缺乏关注是“熊”行为的表现。思想上,主要包括思想认识不清、成长思想偏移、成长个性偏激和品质发展过度。
几乎所有的“熊孩子”都是综合性的“熊”。所以,了解“熊孩子”的类别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界定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的方式。
(三)对待“熊孩子”的态度
对待“熊孩子”的态度决定了解决“熊孩子”问题的效果。对待“熊孩子”的态度有三种:第一,改变。希望通过分析原因、寻找方法,借助行动改变“熊孩子”;第二,逃避。厌烦“熊孩子”,不想帮助他,只想远离他,最后在应付中等他离开;第三,相处。通过思考、认识和分析,了解“熊孩子”的状态,思考“熊孩子”“熊”的原因,为改变“熊孩子”做好前期准备。
改变、逃避和相处之间,改变是主要思路,逃避是放弃,相处是改变的前提。也就是说,班主任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学习和“熊孩子”相处。
环状体系的构建
与问题相处,就是建立一种问题分析方法。首先,要知道问题的内涵,了解问题;其次,如何归类,从哪些角度去解析问题;第三,不同的类别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每一类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三个方面是系统认识问题的支点。
学生成长问题“环状体系”是一种以系统思维为基础,构建人的成长类别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分析法。它从三个维度提供思路和办法,立体解读成长问题。第一维度,以成长为核心,重点在于引导孩子找到成长的方向。第二维度,界定成长类别,以学习、行为和思想三大类别为主。第三维度,界定成长层次,每一类别的层次都是多元的,我们要从不同层次入手,分析学生状态,明确发展方向。
“环状分析法”系统地构建了一个“分析—综合”问题的体系,从低到高将“学习”界定为:随意—认真—专注—目标—成长;将“行为”界定为:自我—情绪—价值—信念—人格;将“思想”界定为:自私—交往—宽容—善念—感恩。
最后,这些品质在“分析—综合”体系中,做到“定位—拓展—推理—概括—合并”,才能体现“环状分析法”的作用。5个步骤联结为“分析—融合”问题的过程,帮助班主任准确解决问题。
定位,就是定位状态,寻找问题分析的源点。一般分为两步:第一,了解具体表现,归纳成长品质;第二,明确主体表现,定位成长层次。根据系统思维的层次,将学生的表现在“系统”中反映出来,确定当前怎么做和以后怎么办。
拓展,就是拓展品质,将成长问题具体化。成长中,实现目标的两大助力分别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具体的可操作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认识成长的品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分成两个步骤:第一,问题分角度;第二,角度分层次。问题分角度,就是对我们的任务,从不同角度认识。角度分层次,就是对于每一个角度,探寻其内涵,从表象、结构和核心意义去认识,构建品质层次。
推理,就是推理思路,破解问题的正向动机。每个问题行为背后都有推动它形成的动机。分析问题时,从正向动机出发,能帮助我们指出方向。正向动机包含两点:一是所有问题行为背后都有推动它生成的正向动机;二是所有的正向动机就是问题解决的方向。破解问题的正向动机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反向推理,具体问题行为的动机;第二,正向拓展,延伸行为动机,将动机停留在原因之上,引申到行为之上。
概括,就是概括品质,提取动机内容的品质点。班主任遇到问题,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最开始的切入方向不明确,行动就会很容易迷乱。概括品质,就是在反向推理出来的动机中,对应成长品质,提取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方向。我们在“环状体系”的“五环”中,厘清五种递进的品质,找到学生成长的方向。概括品质,主要通过两个方法:一是动机概念化,提取关键词,用关键词表示动机的概念,从关键词中看到成长方向;二是关键词教育化,生成品质点,定位教育方向。
合并,就是以“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合并成长品质,将繁杂的分析过程简约化。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合并同类项,简化成长品质,将原有的分类进行合理的整合,将同类、同质的品质进行合并;第二部分是选择入手点,判定成长之路,合理判断品质,寻找逻辑关系,界定其先后顺序。这是确定方向之后,走向实际操作的关键一环。
环状体系的核心在于分析问题,这是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面对“熊孩子”的态度应该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简单走向简约。
体验活动的经历
在与“熊孩子”的相处中,最关键的不是分析问题,而是解决问题,是通过活动,让“熊孩子”从“熊”走向“不熊”。在教育过程中,活动类型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说教;第二种是体验活动;第三种是学校特殊活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年段,我们选择的是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分为4个步骤:主题凸显——体验过程——反思感悟——获得成长。当我们明确主题后,我们需要设计相应的活动,在主题凸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最后获得成长。
以“细节决定成败”体验课程为例:
为了让学生理解细节决定成败,我设计了一个凸显主题的活动,包括这样四个步骤:细节影响过程、过程呈现变化、变化影响整体和结果出现成败。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四个步骤之后,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细节决定成败”,改变自己的行为。
1.主题凸显,以活动的形式突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我做了这样三件事:第一,呈现出我观察他们上课的细节,提出“细节决定成败”;第二,设计“不良细节统计表”,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不良细节;第三,引导参与体验活动,以苹果作为体验物,感悟苹果不经意间细节的变化。三件事情表明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问题。
2.体验过程。体验苹果在不注重细节的时候出现的变化。通过对接人和苹果的经历,归纳主题,得到结论。我将活动分成三个步骤:第一,对接苹果和自我。我告诉学生,苹果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在你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体验苹果身上发生的事情;第二,分阶段认识苹果每天的变化,当你犯错误时,你就对苹果做同样的事情,这是一种迁移,也是一种自我的认识;第三,对比苹果的变化,生成自己的观点。每天感悟经历了不同伤害的苹果的变化,通过苹果的变化看到人的变化,反思其中原因。观察经过三个过程之后,学生能认识到什么。
3.反思感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什么,能够获得什么样的观点,从中是否可以看到成长。
4.获得成长。当一个人的内心被唤醒后,我们就会看到个体对自我的要求和个体的改变。个体本身会真正认识到细节对成长的影响。个体的成长状态,就是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对自我的要求。
班级建设的生成
当一个“熊孩子”的问题解决后,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一个“熊孩子”的改变已经耗费了我们巨大的精力,如果这些精力仅仅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那么我们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是不对等的。所以,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关注这个“熊孩子”的改变,探寻他的改变是否是成长问题建设的关键。
于是,我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一个“熊孩子”的问题是否能够举一反三。第二,能延伸拓展吗?第三,能形成体系吗?我们从“点”到“面”,从两个维度延伸班级建设,分别是:基于问题的学生成长问题系统和基于方向的学生成长套餐包。
(一)基于问题的学生成长问题系统
拓展““熊孩子””问题,从一个问题到多个问题,构建学生成长的问题系统。主要分成四步:第一,收集问题,厘清初中阶段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解读问题,分析学生问题现象背后的根源;第三,建设品质,针对每个问题提出相应的成长品质;第四,融合痛点,为每个问题的发展指明解决方向。
基于此,我统计了班级学生的37种问题,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交往。所以,我们构建了学生成长问题系统,全面认识学生的成长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基于方向的学生成长套餐包
班级建设中更加重要的是确定学生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和班级走向更好的建设方式。所以在班级建设中,我确立了学生成长套餐包,明确指出班级建设的方向。
那么,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品质?第二,它们要在哪个阶段培养?第三,它们应用何种方式培养?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帮助我们明确班级建设的走向。简单说,就是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的问题。
譬如,初一学生培养习惯,我们通过四个步骤解决了习惯培养问题:第一,确立习惯的建立与调整包,确定习惯的建立与调整任务,落实它的培养时间段;第二,分解习惯建立的步骤。对套餐类别进行分层,包括习惯的界定与检测、习惯体系的构建、习惯的培养;第三,确定习惯培养的品质,对习惯品质进行界定,分别是反思、责任、超越、整理、责任和主动;第四,选择习惯培养的方法,从点线面三个维度设计相应的活动。
在四个层次的作用下,教师和学生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做成什么样,真正把班级建设过程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