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师声乐教学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法

2019-04-09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横膈膜腔体气息

■张 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艺术中的声乐形态是人声发出的具有语言的音乐,它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演唱者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语言、共鸣等发声方法,对歌曲的演唱风格和艺术处理进行把握。所以,声乐学习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艺术实践,才可以达到一定的造诣,不可急于求成。世界权威的科学发声方法是意大利美声唱法,全世界都在学习他们的这套歌唱教学体系。声乐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是因为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科学规律和教学规则,艺术是因为在教学中必须运用艺术的、合理的语言和灵活的手法去遵循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声乐是嗓音乐器的实践性歌唱艺术,需要技能训练与方法进行调试和打磨,需用理论指导实践进行练习;声乐也是一种情感艺术,需要了解音乐所赋予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历史、民族特色;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歌者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与情感紧密结合进行表演;声乐有时也是一种群体艺术,是日益蓬勃发展的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时代需求和主导内容,需要在群体活动中配合、练习。适宜高等师范院校特点又比较通俗化的声乐概念的界定,赵震民教授在《声乐理论与教学》这本书中对它的一些描述,主要讲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的声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让这件乐器发出优美歌声,是一门音乐艺术。声乐是融表演、音乐、发声、呼吸、共鸣、吐字咬字为一体的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一门多学科总体构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具有全面、科学、系统的理论规范与训练的方法步骤。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完整的艺术歌唱及正确的声乐教学方法的一门学科。高师声乐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目前开设《声乐》课程的专业为必修课,这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科。这门课概念抽象、教学时间长、内容多、容易理解但难以掌握,也受学生先天生理条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讲解声乐理论同时,要做到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多用借鉴吸收法、形象比喻法、夸张描绘法、体态动感法、注意诱导法、情感带动法等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学生加强理解,调动学生情绪,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从事多年高师声乐教学中,通过判断声音特征和功能的不同,结合声音质量和个人修养的不同,进行多方位的歌唱技巧学习训练、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训练等,按照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和个性特征,经过摸索,在这些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声乐学习较重要的关键性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气息的能量聚集、迸发为歌唱做好初始准备

唱歌时,气息是歌唱状态的根本,是基石。缺乏气息的支持,就如同没有造好地基的大厦,是无法建成的。必须加强对气息的训练,现在倾向“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使用,由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吸气时强调两肋扩张,同时强调膈肌的下降,使胸廓的纵向和横向均得到发展,既有整体呼吸肌肉参与用力,呼吸时产生很大的力量,具有不易疲劳的长处,又有吸气量大的优势,这被称为吸气后能量的聚集。此时,声带下方的器官和呼吸共鸣腔体呈现一种生理状态:吸气肌群积极收缩,使胸廓内径增大,上、中、下肋骨迅速呈现扩张状态,空气被吸入,肺叶迅速向周围展开,此时,肺的内部气压比大气压低,空气被吸入,胸部与上腹部的内径也被扩张,骤然间肺底部汇聚大量气息,圆而隆高的横膈膜中间被迫下降。同时胸腔上腹部、底部与腰周围的前后径呈现迅速扩大状态,小腹肌肉群比平时绷得更紧,特别是腰后部有明显的后坐力。各器官与呼吸腔体处于全面扩张状态,这充分体现了气息在底部的能量汇聚,从而获得既有深度而又稳定的呼吸支点,为人体歌唱构筑了结实的动力基础和基石。所谓“能量的迸发”就是打哈欠时,气息在底部的能量聚集向它的反方向,就是声带以上呼吸、共鸣腔体方向扩散开去,这个时候,气息容量、胸廓支撑力、横膈膜推力、腹肌张力达到几乎是最大值,为呼气和发声做好了充裕的准备。

我们可以做以下的发声练习,有效地进行呼吸锻炼。

这条练习要求嘴唇微闭,在吹气的时候,上下嘴唇进行互相接触碰撞,上鼻腔哼鸣,发出声音,继而声音从鼻腔向上运行到额窦,此时眉心和鼻腔有轻微振动感,声音较集中,体会气息支持声音的感觉。吸气后能量底部聚集,获得稳定而又深厚的呼吸支点。气息在低位置的能量聚集后,能量的迸发促使气体向共鸣腔体扩散开去,形成声音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气息的能量控制为歌唱打好基石,区别用气唱还是用劲唱

气息控制是美声学派的基石和精髓。所谓气息的控制,就是根据歌曲的表现和声音的大小、强弱等,有计划地运用气息,气息如何通过声带转换成为有一定音量和色彩的声音,在于用气唱还是用劲唱。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就在于用气唱还是用劲唱,在发声的全过程中需要稍稍收缩上腹肌,不能把肩、胸上提,保持吸气时扩张的状态,让肋间肌、腹肌、横膈膜的张力控制呼气,使气息均匀、平稳地呼出,这时腹部与胸廓下沿共同用力,因腹腔具有松软特点,四周又缺少骨架的支撑,造成控制气息时不能稳定用力。因此腹肌只有加大与膈肌的对抗,这种对抗对控制气息才能更合理。气息的向外保持力量和向里的支持力量,在歌唱中是表现为一组对抗力量,这两种力量在歌唱中共同作用,不可缺少。我们把这种对抗的力量以及腹部向里运动的收缩现象称为气息的控制。由于这两种力量的大小不一样,当向里的气息支持的力量大于向外的气息保持的力量,腹部运动呈现向里收缩的现象。反之,呈现向外扩张的现象。这两种力量练习时不能相等,否则腹部和横膈膜就处于僵持抗衡无发展状态,致使发出声音困难甚至于根本发不出声音。还有一组对抗力量,横膈膜向上和向下的一组对抗力量,这就是横膈膜的支持,腹部的对抗力量与这种对抗力量同时并存的,只要加强腹部的这种对抗力量,横膈膜便会同时加强。这就是说加强气息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用气唱,不要用劲唱,让声带发出符合艺术标准的有一定宽度、响度、亮度的好声音出来。

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由于腹部肌肉能力不行,致使声音颤抖,气息支持明显不够,舌头往回缩,并向里卷,不固定。盲目追求颤音效果,声音听起来不舒服,要建立正确的发声观,辨别抖音与自然泛音的声音能力,纠正这种错误。歌唱时,保持声音的连贯通畅,故意让声音唱得“直”一些,不要刻意追求不均匀、颤抖的声音,声音似乎感觉坐在气流上歌唱,但呼吸肌肉群不能过度控制,否则会过僵,要始终保持气息呼吸的循环性及其灵活性。对气息呼出时的控制是练习呼吸很重要的方法,控制力强,声音柔韧性好,稳劲也会好,这就要求培养和锻炼呼吸肌肉群力量,调动各肌肉群积极运动,增强呼吸肌肉的弹性和灵活度。

■在“打哈欠状态”中歌唱,区别生活中的“打哈欠”和“打哈欠状态”

生活中大家“打哈欠”时,呼气过快,过于放松,没有度的把握,目的性不强,太过随意。生活中的“打哈欠”不会被歌唱状态完全利用,吸气发生后的阶段如果违背歌唱发声规律的。比如,在“打哈欠”的后半部分,口腔完全打开,舌根过分下拉,本能的哈欠会造成过于放松,缺乏控制和把握,不利于歌唱。可以加入叹气训练在低声区,使横膈膜产生动力进而歌唱,不是以喉头为支点,这样才能真正使用气进行歌唱,获得美妙歌声。

“打哈欠状态”目的性强,气息绵延悠长,肌肉状态积极兴奋,呼吸器官能灵活均匀,能量控制力强。在练习中,要求下腭放松,并且有一定内收,喉头舒展呈自然状态,并稳定在自然的歌唱位置上,舌根平伸,轻抵下齿,牙关打开,会厌向上立起,喉咙成打开状态,相当于歌唱的闸门被打开。这就是说,我们所需要的是“打哈欠”的准备阶段,而不是正在“打哈欠”状态,这样可以使舌根、口腔、喉咙以及气息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摆放到恰当的位置。简单地说,“打哈欠状态”是指生活中的“打哈欠”的准备阶段,也可以诠释成“半打哈欠”。在实际歌唱过程中,可以用继续往里吸的感觉进行练习。李维渤教授说:“要像打哈欠那样把声音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用气息连起来唱出高位置的声音。”这里就是指的打哈欠状态,金铁霖教授也有说过,在打哈欠状态下,歌唱声音的走向是垂直的、通畅的,高位置、掩盖色彩的声音容易获得。歌唱中“打哈欠状态”是体会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途径,所谓把喉头保持在最低位置,实际上就是要保持在“打哈欠状态”的位置上,“半打哈欠”既打开了喉咽腔,又打开了口咽腔。

我们可以做以下发声练习,有效地进行“打哈欠状态”训练。

这条练习要求:在“打哈欠状态”下练习歌唱,用平稳的气息推送、支撑,声音由声带振动发出,穿过喉腔、咽腔,声音顺着软腭的背后冲上鼻腔,保持在打哈欠状态。

■在“打哈欠状态”下打开腔体并建立统一的腔体共鸣,进行歌唱训练,强化音量,美化音色,扩展音域,形成富有表现力的音质

在歌唱时应统一形成头声区、口腔区、胸声区这3个声区的共鸣腔体。在“打哈欠状态”下,加大气息的吸入量,口腔到口咽腔扩大通道,在呼气时,口咽腔到鼻咽腔的通道打开,把喉咽腔、口咽腔、鼻腔共鸣空间尽量扩大,打开腔体使各共鸣腔体内的振荡连成整体,奠定声音的混合共鸣和安放好高位置。声波通过鼻道的上部和中部的振荡,最后到达额窦、蝶窦(通称为头腔共鸣区),产生高频率的泛音共鸣。“自由振动的频率如果同受迫振动的频率相一致或十分接近时,振幅(音量)会迅速达到它可能的最大值。这种现象叫作共振,在声学上叫作共鸣”。这种共鸣使基音响度被强化,声音的辐射变强,在能量限度内声音能达到最大值。当吸入的空气形成柱状,在共鸣腔中振动,降低振频偏高的音源,改变音源的高频泛音与共鸣腔基础音不协和的关系,从而使二者产生耦合,耦合后的音量达到最大值,减少由泛音产生的不协和因素,高频泛音的谐和成分被加大,为声音音质糅进色彩度、饱满度、明亮度。沈湘教授讲:“打开喉咙将声音唱到后脑,然后反射到前面头声。”王福增老师说:“深呼吸同时立起后咽壁,让声音从后咽壁直接投射到面罩上。”形成一个强大的垂直通畅的共鸣管道,整个身体都调动起来,就如一个多管道、多频率的立体声音箱,为美好的声音歌唱奠定基础。

女高音往往在高音区尖、亮、窄,高音应抖开唱,夸张一些,加入胸声多一些,这样可以减少尖、亮的成分,建立统一的腔体;在唱民歌时,底下的声音容易挂嗓子,高音撑嗓子,鼻音多了,腔体没打开,这种情况高音应上下拉开,松一点,笑一笑,往后走,打开腔体,多一些头声区,声波通过鼻道的上部和中部的振荡,达到额窦、蝶窦位置,泛音共鸣产生高频率现象,基音响度被共鸣强化,产生音色的“泛音”“泛音列”被引发和调动出来,音色高亢而纯净。腔体打不开,音色就不漂亮,建立统一的腔体,就要建立深的呼吸支点,高音才有色彩、才有漂亮的音色效果,各个腔体(头腔、口腔、胸腔)的协调运用,以达到上下畅通。

我们可以做以下发声练习,有效地进行建立统一的腔体训练。

这条练习要求建立统一的腔体,所有母音“i、e、a、o、u”音色和明暗程度要一致,把母音的形成部位放到口腔的深处,借助嘴唇和舌头的变化来歌唱,这样不张大嘴就可以用里面打开喉咙咬字,声音圆润,才能使所有母音在任何高度上都能达到统一,母音不能有的靠前、有的靠后,也不能有的亮、有的暗,调配好色彩,方能获得统一腔体后的好声音。

以上在高师声乐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题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遵循符合人体发声科学或嗓音产生的原理以及科学发声的训练规律,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观和艺术发声的正确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声音力求连贯流畅,做到声区基本统一,吐字咬字清楚明了,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并能将所学的歌唱技巧运用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中,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学会融会贯通,声情并茂地塑造较完整的艺术形象,具备一定的声乐表演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运用科学发声方法进行唱歌教学的能力以及课外音乐活动中歌唱训练与辅导的能力。

猜你喜欢

横膈膜腔体气息
浅谈铜冶炼渣中横膈膜形成机理与消除实践
热力耦合下盐岩储气库腔体蠕变及稳定性研究
中医的“气沉丹田”有什么用
大功率连续波磁控管腔体一体化的研究
自然的气息
人为什么会笑得肚子痛
腹式呼吸可给脏器按摩
“春的气息”
春的气息
基于HFSS在有孔矩形金属腔体中电磁屏蔽效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