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9-04-08彭业云
彭业云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功底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朗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对感化、熏陶、审美、语感、表达的认识,不断积累储备,促进学生语言的社会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朗读兴趣;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9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朗读训练作为一个突破口,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课文内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小学语文中朗读学习的意义
1.朗读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
朗读不同于背诵,在阅读的时候,学生不仅眼睛看着文字,而且还要发声,通过耳朵来确定发出的声音和看到的文字是否对应,这样学生不容易读错字,并且语调也不容易出错。同时,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普通话也得到了锻炼,通过对字词语调的不断纠正,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将课文中停顿的部分正确表达出来。总的来说,朗读帮助学生对文字的形音义进行辨析,也加强了口语表达的规范。
2.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朗读是对语文课本或者优秀的文章进行有声阅读,使学生从口头语言的表达转换成书面语言的表达,促进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在朗读中,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而且让人舒适,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会自觉、主动地朗读。因此,要提升朗读能力,教师先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欲望。首先,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朗读促进学生与课文的交流,促使学生反复感知课文中的规范语言,从而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系统、条理性的痕迹,全方位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进而陶冶情操,感染心灵。有了收获,懂得了意义,學生自然愿意朗读。其次,创设恰当的朗读情境。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生动地展示课文内容,让文中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鉴于此,教师可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多运用多媒体、图片、录音和音乐等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入其境,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学《小山羊》一课时,教师可出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画,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然后根据每幅画的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有了图片的帮助,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积极地去找句子读。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效果远比教师生硬的讲解好得多。
四、通过范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小学生的知识有限,但语言的模仿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指导尤为重要。它可唤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其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师先进行范读,学生再学着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因此,教师的范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性,要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他们指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使其逐步养成了自觉朗读的习惯。
五、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六、总结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对小学生而言,朗读水平的高度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朗读既要重质保量,又要完善和创新读的形式和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朗读的魅力,从而由想读、乐读逐渐转变为会读,实现朗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慧莲.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教育,2011(6):123.
[2]江松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201.
[3]王志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