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约束条件下角色扮演法应用研究
2019-04-08王秀华
【摘 要】角色扮演法是较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已经逐步应用于财经等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具体课程,角色扮演法在课时约束条件下能否应用、教学环节如何选择、教学效果如何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本文以财务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财务管理》为实验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课时约束条件下,只要选择好教学环节,角色扮演法确实可以提高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且对男性学生、文科出身的学生教学效果更好。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时约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05-02
【Abstract】Role-playing is a popular teach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 and it has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various courses such as finance and economics. But for specific course,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ether it should adopt the role-playing teaching method, how to choose and design the teaching link, and how to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so on, have not been well answered. This paper, taking “Computer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as the object, which is one of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for financial students, and tried to carry out those question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ole-playing method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mputer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especially better to the male students, liberal arts studentsunder the constraint of class Hour.
【Key words】Role-playing method; Instructional design;Teaching evaluation;Constraint of class hour
一、引言
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 method)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1]。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提前设定模拟情境,安排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并在模拟情境中行使特定角色的职能、完成特定的行为,学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和知识并培养相关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参与以及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角色扮演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授课课时较长。因而,涉及到具体课程,在课时约束环境下角色扮演法教学环节如何选择?角色扮演法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何种情况下会发挥作用?辛格等(2016)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通常被认为优于传统方法。但实际上无论教师多么好,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完全优于另一种教学方法[2]。因而,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待细致的检验。
本文以《計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实验对象来研究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及效果评价。理由如下:首先,《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是一门以财务理论为专业基础,以Excel软件为工具,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来进行财务分析和辅助财务决策的财务类课程,是确保学生掌握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要求学生在不精通计算机程序性语言的前提下构建财务管理模型来解决实务中的财务管理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财务管理理论模型较为精通,熟知理论决策模型的所有假设条件及其在实践中的可能表现,从模型需求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学生从模型供给方的角度提供能够满足实践应用需要的计算机模型。角色的不断转换给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而,可以寻求角色扮演法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其次,《计算机财务管理》是为数不多的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课程,该门课程共56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2课时,实验课时为24课时。扣除理论课中的引言以及总结等内容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相差不大,可以排除学生对理论或实验的学习偏好对研究结论的影响,且可以检验教学方法对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不同效果。
二、教学环节的选择
1.教学环节选择原则。
角色扮演法属于情境教学模式,其与讲授法相比耗时较长,因而无法在遵循授课计划的情况下对每一个模型均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教学环节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意味着教师在选择模型时应该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模型,这类模型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对学生专业知识素养、计算机技术以及创新能力水平等进行综合检验,可以充分发挥角色扮演法的优势,增进学生对特定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
(2)可创新性原则。
可创新型原则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模型一定要给予学生进一步创新的空间。若在学生所学技能范围内已经没有进一步创新的空间或进一步创新较难,那么角色扮演法不仅无法达到设计效果,反而会带给学生更多的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教学以及学生自信能力的培养。而拥有进一步创新空间可以给予学生较强的成就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激发学习兴趣。
(3)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要求教师选择的模型构建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技能应已经被学生接受并熟练应用,这样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模型供求双方的情境提出模型需求并根据模型需求进入模型构建状态,节省课时,以提高角色扮演法的应用效率。
(4)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择模型时应选择与学生培养目标、培养的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模型,以便角色扮演法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否则将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号,混淆课程的主次和重点,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掌握。
2.教学环节匹配矩阵。
根据上述原则,教师可运用匹配矩阵对角色扮演法的应用环节进行选择,详见表1。
从匹配矩阵中可以发现,杜邦综合分析模型、项目投资决策模型和长期借款模型等都是较为合适的教学环节。本文选择项目投资决策模型作为角色扮演法教学实践的最佳环节。
三、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准备工作。
本次实验选择的是《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投资决策模型设计”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用Excel工具设计出具有较强通用性的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为此,在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做四项准备工作。
(1)固定资产更新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复习讲解工作。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模型设计,教师先将该模型构建可能需要的投资决策知识进行回顾,包括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五要素:货币时间价值、项目寿命期、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投资决策指标等,以便学生知识的有效衔接。
(2)模型构建所需Excel工具的讲解,包括折旧函数(SLN函数、DDB函数、SYD函数和VDB函数)、投资决策指标相关函数(NPV函数、PV函数、IRR函数)以及窗体(滚动条、下拉式组合框),以便学生直接应用于模型构建。
(3)学生分组并配备实验用电脑。实验前要求所有学生按照自愿组合原则组成四人小组,并提前分配好电脑编号。
2.情境设定及角色分工。
授课开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情境。基本情况是一家以生产为主的公司拟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负责人需要为企业购置一款能够满足未来固定资产更新需求的软件。几经思考,财务信息化负责人决定找软件开发公司进行软件定制。于是,财务信息化负责人与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一场现场交流,提出自己的需求,并由软件开发公司按需完成模型构建。
四人小组中,一人饰演财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是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的需求方,并协助模型构建;两人饰演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是投资决策模型主要提供方,负责按照要求开发软件,一人饰演软件开发公司负责人,负责在模型开发完成后汇报模型设计思路及结果。
3.模型主要需求方提出投资决策模型设计需求。
模型设计需求是从企业角度考虑能够满足企业各种可能的投资决策需要的模型应该具备何种条件,即模型定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安排的时间为15分钟,并请财务信息化负责人饰演同学将其制作成PPT以便后续展示。此时,教师会走访每一个小组,私下对每个小组的模型设计需求进行点评,引导同学大胆想象。
4.模型主要提供方设计模型。
模型开发技术人员饰演同学带领整个小组设计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模型,要求这一模型能够满足模型需求方提出的所有条件。这一环节是角色扮演法的核心环节,不仅考验小组成员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还考验学生盘点模型设计难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四人分工不同,但因三人属于模型开发方,一人协助软件开发,因而均会全力以赴投入到模型构建过程中,达到每人都参与模型设计的效果。这一过程安排时间为120~140分钟,可根据学生模型构建进度进行调整。
5.模型设计成果展示。
模型设计完成后,可根据各小组自愿或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3~5组小组进行展示。模型展示时间约为30分钟。其余各组展示可由学生自行安排,互相学习。
6.教师点评,指导模型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教师用15分钟对展示模型进行分别评价,并对模型设计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以及典型性个性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指出模型可能的扩展方向。
四、角色扮演法教学效果评价
本实验采用样本组(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和标准组(未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进行对比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考试时间与方式等其他条件均相同。研究样本组和标准组的性别及文理科分布情况见表2。
1.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本文用最终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两组样本成绩对比情况见表3。
通过表3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角色扮演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成绩水平。
无论是计算机财务管理的综合成绩、理论成绩还是实验成绩,角色扮演法教学带来的平均分均高于原有的教学法。
(2)角色扮演法教学更有助于提升男同学的学习效果。
当所有样本按照性别分组时,样本组男同学综合成绩、理论成绩以及实验成绩分别上升13.21分、14.87分和10.98分,提高率超过15%。而女同学的成绩上升很小,甚是略有下降,这表明角色扮演法对男同学的教学效果更好。
(3)角色扮演法教学更有助于提升文科出身同学的学习效果。
当所有样本按照文理科分组后,样本组文科出身学生的综合成绩、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分别上升4.32分、5.87分和2.24分,而理科學生成绩上升很少甚至下降,这表明角色扮演法对文科学生的教学效果更好。
2.基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教学效果评价。
鉴于实验成绩考核标准的差异,本文采用理论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作为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衡量指标。两组相关指标对比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整体样本还是分组样本,角色扮演教学法下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有显著的提高。这表明了角色扮演法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方面有积极作用。
可见,在课时约束情况下,角色扮演法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还是对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提升均有较大的作用,值得财经类专业教师选用。当然,本文的教学效果评价仅是数据的初步描述性分析,教学效果有效性评价还需要控制学生的专业基础、班风等因素进行进一步检验。
作者简介:王秀华(1978-),女,汉族,黑龙江省泰来人,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学术类),山东省管理会计咨询专家,青岛市会计咨询专家,研究方向:企业价值管理、营运资金管理。
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教研课题“角色扮演法与实验法在《计算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XJG2016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学术类)培养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