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戏剧教育:在体验创造中感受语文魅力
2019-04-08刘莺
刘莺
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处于一种静态的、平面的,而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实际上应该是动态的、立体多元的、活跃的、丰富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用戏剧的“假定特性”解放课堂,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内涵和目的,并实践戏剧化课堂的方法和模式,从而开创出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教育戏剧 模式构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就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中指出:“传统教学观把教学活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 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1]
一、引入创造性戏剧教育,开启语文实践体验之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扶持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涵盖的戏剧教育也渐渐进入中小学师生的视野。波兰著名戏剧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Jerzy Gratowski)经过层层消除发现,没有化妆,没有别出心裁的服装和布景,没有隔离的表演区(舞台),没有灯光和音响效果,戏剧是能够存在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境、任何人物发生任何事情 往往只有在“玩”的情境下,我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发挥,而不用担心受惩罚。这种“假定特性”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幻觉”中感受到一种自由的生命体验,这种自由实践将会激发学生旺盛的创造欲望。也正是戏剧同语文学科融合的课程构建的过程,孩子们除了语言能力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还可以融入多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如:数学、英语、健康教育等。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旨归的课堂模式就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2]
二、实施创造性戏剧教育,构建全新语文课堂模式
教育戏剧一般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互动关系中充分发挥想象、表达思想,由实践而学习,从而获得美感经验,增进智能与生活技能,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戏剧更多的是即兴的,非演出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即创造性教育戏剧(Creative Drama)。[3]
1.预习中铺垫,想象中创设情境
《女娲补天》一课在戏剧演绎之前,要引导学生扎实掌握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如“世界末日 天塌地陷 残害”等词语,需要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加以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可以是女娲、祝融等人物形象,可以是熊熊燃烧的大火,大火中的一棵树,或是一个场景的塑造,通过想想场景用表情和肢体表达场景,也是孩子积极参与文本理解的一种途径。小学生天性喜欢表演,表演也让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方式感受文本内容,避免学习语言文字时的枯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养。
2.游戏中暖身,展示时丰富认知
《女娲补天》的暖身游戏是让孩子们变成一棵大树,最初大多孩子都是整齐划一地张开双臂,僵硬的站立。老师从千篇一律的“树”中找到一个平时纪律的不太好的孩子,歪歪扭扭的站着。“哇,这里有一棵不一样的树,可能是因为风太大长歪了”,老师的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突然发现还可以这么“玩”。在老师描述下孩子们从一粒种子,慢慢长成一棵大树,从最初缩成一团,到拼命生长舒展身体,甚至部分孩子学会合作表演一棵大“树”,孩子的身体被慢慢打开,思想在不断绽放,“树”的现状千姿百态。保持5秒,天塌地陷熊熊大火开始燃烧。孩子开始各种扭曲,老师提醒注意表情。“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一个孩子说“疼!”一个孩子说“呛得慌。”,有一个孩子说“我被烧成灰烬了,不能说话。”……著名作家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们愉悦,一个人在愉悦状态下,才接受各式各样的规范和教育。毫无疑问,戏剧就是令孩子最有愉悦的学习方式之一。[4]
3.合作中探究,体验时深度思考
暖色游戏孩子们不再拘谨,开始勇敢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同时老师通过图片和地震、《世界末日》片段带孩子们进入“世界末日”现场。“如果你是女娲,你会怎么做?”小组合作,每一组都有一个孩子表演女娲,寻找五彩石,冶炼,补天。每组的孩子开始在准备好的纸上,或写或画,有的举着“森林”的牌子,有的抱一张上面写有“湖”的纸,还在排练“荡漾”,有的女娲被 “树枝”划着胳膊,有的女娲被“石头”伤着脚……,表演不到位出戏,小组讨论再演。老师旁白“已经寻找整整一天了,天黑了,女娲可以睡觉了吗?”“找不到五种颜色的石子,要放弃吗?”“炼了太多石子了,可以歇一歇吗?”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自己负责演绎、设计动作,学习的积极性明显高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度思考。[5]
4.定格中“感动”:畅谈时反思收获
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戏剧,虽然是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依托语文课本,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表达和感受的能力。教育戏剧雕塑“定格”范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女娲补天》的最后,每一组孩子选一个最打动他们的场景定格。在这个雕塑中,大家都是凝固的,人人平等参与,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环节。“为什么选择这个场景?”“这个雕塑给你什么感觉?”通过观演双方不同角度的讨论,让“女娲精神”根植在孩子们心中,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朱玉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波兰]耶日·格洛托夫斯基著.魏时译.迈向质朴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饭社,1984,(9).
[3]张晓华.创作性戏剧教学原理与实作[M].台北:成长文教基金会,2003.
[4]葉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5]陈中娟.教育戏剧:一条可开发的创新教学路径[J].小学教学参考,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