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019-04-08朱建容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质量控制

朱建容

【摘 要】凝血检测标本采集及处理过程对诊断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应当对检测流程的各项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存在问题,优化标本采集及样本处理过程,才能在工作中将问题有效处理,使凝血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依据。

【关键词】凝血检验;标本采集;处理过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R86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247-01

凝血功能检测为临床检测中的重点环节,对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抗凝药物治疗的监测及手术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血液标本采集及处理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不精准。强化凝血检验标本采集及处理过程,对血液检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检测仪器在临床中使用,比如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临床对凝血检测指标的要求不断严格,需对采集及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从而对检测质量有效控制,使检测结果达到临床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标准。

1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及处理过程问题

1.1 标本采集问题 凝血标本在采集过程中如未能一针见血,采血过程不流畅,采血完成后未立即充分混匀,则易造成标本凝固或有细小凝块,这样的标本将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1.2 凝血检测超时 患者血液标本在采集后,检验中心工作较为繁忙,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可能并未完全注意检测时间,导致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后未及时将标本送检,标本检测结果与时间存在一定联系,若送检时间过长,检测人员便会在时间计算方面出现偏差,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1.3 溶血及脂血问题 血液标本中容易出现溶血现象,可能护理人员将血液标本采集后,在保存及运输过程出现问题,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采血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消毒液没有干或者针头注射器连接紧密度不够,从而导致血液标本中出现大量气泡[1]。止血带捆绑过紧或者拍打时对受检者局部拍打力度过大,采血时间过长或者抽血用力过度,混匀震荡过度,离心力过大等,都会导致出现溶血现象,从而对患者凝血功能检测造成影响。脂血标本通常是患者在餐后采血,或是输注脂肪乳后采血引起,溶血和脂血标本在比浊法凝血检测中对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1.4 抗凝剂比例问题 在抽血过程中,若血液标本量过少或过多,与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是因为病人血细胞压积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检测结果有重要的影响[2]。

2 凝血检验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

2.1 控制采血流程 血液标本检测一般由护理人员或者采血人员完成,该类人员需明确工作细节,熟悉工作流程,并熟知注意事项,根据采血流程开展工作。采血环节及采血容器及血液采集量需满足临床相关指导标准,在采血过程中,规避患者皮肤损伤位置。血液采集完成后,采血人员即刻将针头拔出,并摇匀标本[3]。采血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工作细节。因此,在血液采集过程中,需保障所使用的试管及注射器清洁及干燥,不可利用酒精对针头及注射器消毒。告知患者停止服药,控制自身饮食,严谨酒精,清晨采血前不能进食服用食物,防止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2.2 规范标本送检流程 血液标本要制定标准的送检流程,能够有效改善检测质量,且降低凝血检测的不合格率。在检测凝血标本过程中,需根据凝血标本检测流程,使检验人员能够按照相应的规程开展工作,从而保障检验质量[4]。科室应当对检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检验人员职业素质进一步提升,满足临床需求,且在送检过程中,注意碰撞等问题,防止对标本造成不良影响。

2.3 设备使用、保养与校正 仪器在使用过程中需定期校正与比对,选择与之配套的试剂,每天做好室内质控,若暂时不用的试剂需放回冷藏室,仪器的质量对检测结果具有直接影响,需每天对仪器进行护理,观察仪器各项指数是否正常。预热温度及设置是否正确,使用后对仪器进行清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产生汽泡,汽泡的产生会使凝血时间出现延长的假象。

2.4 设备与方法的选择 对溶血和脂血标本可选择磁珠法测定的血凝仪,规避溶血及脂血标本在凝血功能检测方面的影响。

2.5 标本保存 标本在采集后需尽快对血样中血浆进行分离,将血浆中的血小板排除,从而防止血小板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血液标本分析后,需快速展开检验,防止时间过长,从而导致血浆中ph指标升高,凝血因子的活性减低,最终对凝血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为减少血液中血小板凝血因子活化,标本采集的器皿选择较为重要。可利用一次性塑料试管及注射器,观察采集顺序,在试管注射器中标注编号,防止实验用血及组织液产生混淆问题,从而导致凝血检测准确性受到影响。

2.6 药品选择 凝血检测对实验要求较高,在血样检测前,应当对药品进行检查,防止出现药品过期现象,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凝血因子检测的抗凝剂,单纯对血浆起作用,选择时应当利用抗凝剂0.109mol/L柠檬酸钠,有效阻滞因子V及因子VIII活化,用量控制中应当按照1:9的比例进行使用。除却特殊情况外,若存在红细胞增多及贫血患者,血液中的血浆出现变化,红细胞比容发生改变,需要根据相关公式重新核算抗凝剂用量,使用的枸椽酸盐溶液需在保质期内,排除一切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以防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结束语

实驗质量对检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凝血功能检测过程中,需不断改善检测质量,从而明确凝血实验对检测重要意义,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有效对试剂进行保管,从而控制误差率,保障实验结果,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服务及可靠的数据,满足患者疾病诊断需求。

参考文献

[1]范凯.常规凝血检验项目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治疗不良反应监测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5):193.

[2]代建风,李丽.凝血相关指标检验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124-127.

[3]卜佳林.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2):95-96.

[4]邹长翠.影响凝血活酶时间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78-179.

猜你喜欢

质量控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的思考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