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民族魂与想象美,话其思维深与语言妙
2019-04-08王薇
王薇
【摘要】通过了解神话的定义,从虚化的语言,饱满的画面;生动的形象,分明的个性;瑰丽的想象,神奇的情节;民族的文化,东方的审美;严谨的思维,清晰的逻辑等方面阐述了神话的内涵;由此引发探讨神话的教学,思考主要教什么,应该怎么教。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 神话主题 教学活动
一、神之名——神话的定义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神话的定义有很多种。古春梅学者在《论中国神话的神性、人性与圣性》中说到:“神话是远古初民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艺术的方式,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这段定义不仅说出了神话的起源,还说出了其文本特点。
在很多名师谈到神话教学中,我看到蒋军晶老师说的一句话,非常认同。从整个人类史来说,蒋老师认为远古时期其实就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遇到很多自然问题唯有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解释。这段话带给我很大启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话就是想象的产物——就是竭尽本事的夸张与想象。
再来看“神话”这个名字,它有丰富的内涵。“神奇”在于人物、力量、器具甚至于心中的感觉所体现的神奇性。而“话”则在体裁上体现了这是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中得以永生。好听、好记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而再从整个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遇到了自然界中难以理解、难以解决的现象或问题,就用无边的想象力去寄托、记录,从而流传下来,可以说。每一个神话,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神话,神话之美不仅是神的美,更是人类的智慧之美。所以神话教学,品话是手段,悟神是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
二、神之魂——神话的内涵
1.虚化的语言,饱满的画面
神话创作的过程中,大都会体现出一个共同的写法——留白。我们读很多神话作品,都会发现,虽然神话有很多神奇的想象,但是对想象的描述不会特别细致具体,这既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同时也恰恰体现了用比较虚化的语言,来使读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到更为饱满的画面。
比如,京版教材中课文《女娲补天》中的这一部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五彩石究竟什么样子,把它们冶炼后又会怎样,任君想象。而一泼这个动作之后,金光四射,多么有冲击力的画面,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2.生动的形象,分明的个性
如果看到这一段文字——这个神没有头,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你一定会脱口而出,这是刑天。如果再读到这样的描述——她是女仙首领,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你眼前也一定出现了这位神——西王母。
可以说在情节人物比较复杂的神话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神都有自己外形的特点,即使外形没有具体描述的,我们也能够在故事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各具特色。有爱音乐的神,有爱吼叫的神。总之在神话中我们可以生动地感受到他们的世界并不比人类简单,各具特点是有密切关系的。
3.瑰丽的想象,神奇的情节
神话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夸张大胆;人物形象丰富奇特,有以人为基础的增减变形,有人兽结合体,还有动物的人化,大多神话英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是人性的极致。
比如,京版课文《羿射九日》描写射日的段落。看到羿拉弓射箭,想象到他那勇猛的英姿,在联系他的目的是在于拯救在烈日中苦不堪言的百姓,像西方神话中盗取神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了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不惜以下犯上,这种抗争精神和悲壮忘我的精神令人敬佩。
4.民族的文化,东方的审美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其中之一,神话作品中处处都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烙印,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比如《羿射九日》中,君臣、夫妻、父子等人伦关系,这不正是我们的三纲五常;羿的神弓偏偏是红色,为什么?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就有勇猛甚至暴力的象征,恰恰这种颜色就能体现他神弓的特性;而神箭是白色的,白色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着与丧事有关,所以这白色的神箭是要命的箭啊。这些细节中处处渗透的东方文化与美感,都让我们更加沉醉于神话的美丽中。
5.严谨的思维,清晰的逻辑
思维与逻辑听起来这好像是西方的、数学的独有特点,但在我们的东方神话中,其实一点儿也不缺失。我们的神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个短小的篇章,但在整个神话宝库中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神与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东方的神族体系还是很有意义的。此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神话题材的文章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在此基础上借助讲故事,能够使学生有条理地生动的表达,这对提升其逻辑思维品质很有益处。
三、神之用——神话的教学
1.思考主要教什么
基于前面对神话题材文本的认识,我认为在神话教学上应该从想象入手,来引導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研读。既要想象人物的神奇,还要抓住细节和空白之处来想象,最终再读文本,想象情境细节;精读文本,想象故事神美。
我们先来看看京版教材中神话主题的课文:二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三年级上册《羿射九日》、三年级下册《夸父逐日》、四年级下册《大禹治水》。
从教材编排的特点上看,低年级神话情节、结构简单、人物单一、而高年级神话的情节,结构与人物关系则比较复杂。而且我们不难发现,中段恰恰是学习神话的重点阶段。
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再来思考深化教学。如果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可能是生字、新词和构词规律,比如叠词等等,简单地讲故事。如果是中年段,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奇特、大胆的想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适当地写法。到了高年段,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完整性、篇章结构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2.探讨应该怎么教
(1)多种策略,复述故事情节。各类版本的教材中对神话类课文,课后题要求大多都是有“讲故事”“复述故事”,但根据大纲要求,每个年段复述应有所区别:低年级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级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高年级则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关于复述这一环节,梳理出大致的一些教学策略。
第一,抓关键词复述。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提炼出能够把握文章内容的词语,作为辅助提供给学生。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时间先后的词语,还有可能是情绪态度变化的词语,总之根据这些词语,学生就能够把文章的内容基本梳理出来。
第二,想象画面复述。神话当中都会有很神奇的画面或场景,这些场景可以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按照顺序排列帮助学生复述,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要学生通过配音来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中高年级就可以训练提炼重点句子,进行概括,梳理通顺从而用一小段话来进行主要内容的复述。还可借助一些图示直观形象地呈现,比如情节流程图、情节曲线图、鱼骨图、树形图等概念图的形式。
其中,三、四年级可以采用内容丰富一些的词语组块和情节流程图形式。词语也能呈现故事发展的主要环节,作为讲述的凭借,直接运用词语,会使语言更丰富,故事更生动。
如果是遇到有高年级的神话教学,五、六年级可以采用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概念图形式,可以绘制情节曲线图。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曲线表现故事的发展波折,讲述者、听众的心情也会随之波动。
此外,适当的任务驱动,比一比赛一赛,小组合作后的展示也能激发学生复试课文的兴趣。
(2)分析人物,体认民族精神。神话对民族精神的体现往往集中在神话人物上,比如我们教师和孩子都很熟悉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为创造万物而现身,女娲创造人类,不辞辛苦,羿射九日,解救人类的苦难,夸父为寻找永恒的光明,道渴而死。这些神奇的人物身上,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
比如,我们讲授《羿射九日》时,抓住了人物的言行,进行角色对话。或者是从不同身份的角度去劝说十日,或者是走进羿的内心,思考“为什么明明知道偷走了箭,却装作不知道?”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深层次地走进文本。
(3)补充材料,感受母题源头。神话多以口头形式存在,经过长期的发酵、增补和交互影响而形成”,在口耳相传过程中,神话故事会产生变异,同一个神话会出现多个版本,但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使神话故事呈现出类型化特征。甚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在神话源头之初,也会出现类型化的主题、类型化的人物,比如,“天地从哪里来”,不同国家关于宇宙之初的形象也极其相似,分别是鸡蛋、鸟蛋、石蛋、金蛋,这与先民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此外,神话还呈现情节类型化特征,比如英雄神话,结构几乎是一致的,神话大师坎贝尔将其结构概括为“英雄的旅程”:“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还有我们像《羿射九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等这类神话,我暂时想到一个主题,称它们为“救世神话”,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人类遇到困难,请求神的帮助,神解决了困难。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詮释了真善美的主题,传承了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阅读神话,就是要让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这些民族传统精神重新被唤醒,得到继承。
神话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源头。仅仅依靠教材的神话类文本本身,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单利用相关材料加以补充,感受母题文化的魅力。
总之,文化、思维、语言、审美,从这几方面来思考我们的深化教学的话,相信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大家都能有自己的些许收获,会让我们的神话教学更有深度,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