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看老欧洲正在经历什么
2019-04-08刘辉
刘辉
法国影片《开战》在2018年戛纳电影节上惜败于《小偷家族》,但其感染力毫不逊色,而且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在影片展映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德国迪姆克集团宣布关闭在法国阿让的工厂,其给出的理由是该工厂已经“缺乏竞争力”。工厂关闭直接导致1100名员工失业,这些员工大多已到中年,并肩负养家的重担。表面上看是1100人没了工作,实际上是超过4000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当地只有这家工厂能提供就业机会,没了它,这些员工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举家搬迁,别处求生;要么成为无业游民,一家人喝西北风。
企业从自身盈利出发,割舍旗下产业,本无可厚非。但在事发两年前,1100名工人曾以每周增加5小时工时为代价跟厂方签署协议。工厂得到了政府援助,工人换来了稳定的工作。
如今,公司在工厂年盈利超过1700万欧元的情况下,依然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为了扩大企业领导层的利益,将工厂转移到东欧,从而获得更加廉价的劳动力。
工人们尝试与领导层对话,尝试要求政府出面干预,尝试向法院提起诉讼,但这些努力都没有换来好的结果。于是,开战——在工人代表洛朗·阿梅迪欧的带领下,罢工开始。
影片之所以引发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折射出了整个欧洲的现实,特别是以德法英意西葡为代表的所谓老欧洲,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变化。
德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和稳健的政策,可谓独善其身——在影片中,一家德国工业集团的决定可以影响数千名法国人的生存。其他老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正被脱欧、“黄马甲运动”搞得动荡不安——这正是喧嚣中的罢工游行的隐喻。
德国迪姆克集团要把工厂迁到东欧,也暗示了新欧洲的崛起。这些国家的国民素质提高,经济活力增强,而劳动力成本优势仍在,挤压了老欧洲的空间。
影片還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正义不是胜利的充分条件。
罢工运动艰难持续了3个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正义和公平而发声的反抗力量,其内部出现了裂痕。
以主人公洛朗为首的一部分人坚持认为,罢工的唯一目标是为了保住大家的“饭碗”,而不是坐吃山空。另一部分人开始动摇,认为与其寻求持久的工作岗位,不如寻求更高的“买断资金”。还有女员工抱怨自己的工资标准低,似乎这才是她生活艰难的根本原因。于是,队伍从内部瓦解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企业高层为了金钱利益,目标明确,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影片主人公洛朗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外孙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如果你们不想斗下去,我现在就可以走人。”但影片结尾,他来到迪姆克集团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的是给同伴们争取到继续与集团高层谈判的机会。这回应了影片开头给出的德国戏剧家、诗人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名言:“抗争的人可能失败,而不抗争的人注定失败。”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