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2019-04-08唐海波冯在麒王淑娟曹有芳王佳
唐海波 冯在麒 王淑娟 曹有芳 王佳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拥有十分丰富的试验示范站(基地)资源,具有很好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传统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以产学研协同育人为切入点,将特有的产学研协同优势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探索明确了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开展的实践活动中,“产”“学”“研”如何体现、如何协同、如何发挥育人功效,提炼出了以“1123社会实践模式”“234”实践教学体系及“畅享园艺”精品系列活动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构建“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三元结合、平衡发展,达到“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各方力量协同,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1+1+1>3的效果。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 试验示范站(基地) 实践育人
试验示范站(基地)是学校在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工作中,根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势学科,建在区域产业核心地带、面向“三农”开展科技服务与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有效地将“产”“学”“研”有机协同,是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
一、产学研协同对于实践育人的作用
1.试验示范站(基地)中“产”的作用发挥
“产”是指“市场产业”。试验示范站(基地)是学校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区域产业核心地带建设的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引导产业发展,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快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促进当地农民的发展,在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转化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上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推广示范效应,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三农”的志向与情怀。2014-2017年暑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学生结合试验示范站,围绕苹果、猕猴桃、葡萄、现代农业设施、茶、花卉等产业自主开展社会实践项目92项,并根据实践内容认真撰写调研总结报告。
2.试验示范站(基地)中“学”的作用发挥
“学”是指“学校教育”。试验示范站(基地)除了担负着为本科学生实践教学、研究生科研实践、毕业生创业锻炼和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平台等重要任务之外,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挖掘科研名师故事、凝练大学文化精神,为课程育人提供“思政因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也是试验示范站(基地)发挥“学”的作用的应有之义。自2015年以来,我校试验示范站(基地)以“畅享园艺”精品系列活动及“科研成果进社区”等活动为载体,每年与全校师生共享科研成果——发放“西农小苹果”6万个、西农“早蜜一号”甜瓜1万个、西瓜3万斤、樱桃3千斤等,让学生在“品味西农”的过程中了解“甜蜜味道”背后的“西农精神”。通过文献查阅、案例研究及访谈等形式,收集整理了马锋旺、蔡宇良、刘占德、李丙智等一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们的“西农故事”。
3.试验示范站(基地)中“研”的作用发挥
“研”是指“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站(基地)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育试验与示范,针对产业发展中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同时,结合各专业实践教学设置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试验示范站平台,设置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文献综述、毕业论文(设计)及毕业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为科学研究提供学科和人才支撑,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近三年针对本科生开设实践课程121门次,在示范站进行的有53门次,占43.8%,培养学生4500余人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产实习、产业调研实习均安排在试验站内,2014年秋-2017年春,学院开设76门次专业实习课程,在试验示范基地完成的有25门次,占33%。
充分利用试验示范站(基地)特色优势及资源,构建“育人”为核心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三元结合、平衡发展,达到“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各方力量协同,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实现1+1+1>3的效果。
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围绕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专业思想教育等实践育人内容,构建了基于产学研协同,以“1123社会实践模式”“234”实践教学体系及“畅享园艺”精品系列活动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模式。
1.创新“1123”社会实践模式,发挥产学研基地平台优势
针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构建“1123”社会实践模式,即在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每支队伍都在实践中实现:依托“一个”试验示范站(基地),围绕“一个”产业,配备“两名”指导教师(一名为专业课教师,负责对调研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一名为带队老师,负责实践队伍的安全及突发问题),涵盖“三个”学历层次(队伍成员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保证实践质量)。在这一模式中,三个学历层次的队员将分别收获学科实践的体验、研究以及尝试探索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力提升,辅助以教師的随时指导,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提供专业知识的辅导补充,带队老师的生活保障,在专业针对性的具体产业中变理论为实践,以试验示范站为平台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1”指依托一个校外实践基地。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基地)是我校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的前沿阵地。以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基地)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拓宽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渠道,又成为我们了解产业发展及农户需求开展调研服务活动的窗口。此外,在试验示范站工作的科教人员推广经验丰富,对产业发展及农户需求了解深入,是我们调研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智力保障。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基地)之外,与我们合作密切的园艺企业以及学校周边的农业合作社都成为我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依托平台。
(2)“1”指围绕一个产业或农户需求。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内容大都停留在公益或便民层面,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实效性不强。而我们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立足我们的学科优势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或农户需求,内容涉及调研产业发展状况、园艺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的调研与推广、园艺产品的网上营销等方面,内容的针对性强,活动效果显著,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户的肯定与好评。
(3)“2”指配备两名指导老师。1名指导老师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事务性工作,如择员组队、经费预算、生活安排、安全教育等等,一般由学工干部或行政人员担任。另一名指导老师由科教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服务活动的内容安排、队员培训、问卷设计、信息收集、论文撰写。
(4)“3”指分三个层次组建服务队伍。硕士生、博士生相比于本科生学历层次更高、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有较高的科研能力。通过我们的大力宣传和引导,吸引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构建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的服务队伍,有效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1+1+2+3”这一模式运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两种。长期性开展的社会实践主要依托我校周边的农业合作社,我们称之为“田园使者”志愿服务活动;短期性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依托我院校外实践基地,包括试验示范站(基地)以及农业企业,活动开展的时间主要集中在7、8月暑假期间,我们称之为暑期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活动。从近三年活动开展的情况看,每年我们组建约14支长期志愿服务队(每队8人),18支短期志愿服务队(每队10人)开展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参与近300人次。
2.构建“234”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产学研基地科研优势
学院依托现有的20个校外试验示范站(基地)独特优势与资源,结合校内教学实验中心、园艺科学研究中心,根据各专业特点,科学设置多种类型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构建了分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各实践教学环节与内容有机衔接。通过“两结合”(“课程教学”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三梯层”(基础型、综合型、创新型)、“四平台”(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创新训练实践)的“234”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链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学院与企业及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园艺专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学院近3年针对本科生开设实践课程121门次,在示范站进行的有53门次,占43.8%,培养学生4500余人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产实习、产业调研实习均安排在试验站内,2014年秋~2017年春,学院开设76门次专业实习课程,在试验示范基地完成的有25门次,占33%;并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驻站进行实习实践,支持学生在试验示范站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
3.实施“畅享园艺”精品系列活动,发挥产学研基地成果优势
依托试验示范站(基地)的科研成果资源、推广实践经验及专业故事精神,围绕“畅享园艺科研成果、畅想园艺传统文化、唱响爱院爱校主旋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格调清新、寓教于乐的“畅享园艺”主题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产学研特色育人实践。全年面向全校师生,围绕园艺文化建设、科研成果共享、学科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四类主题开展了九项活动。
(1)园艺文化建设。园艺文化建设是“畅享园艺”系列活动的基础内容。致力于实现“以文化人”,深入挖掘科学研究、推广示范、社会服务中的“思政因子”,通过“园艺故事”提炼“园艺精神”和“园艺文化”,精心策划组织全民饮茶日、园艺嘉年华、苹果文化节等活动,凝练出独有的茶文化、苹果文化等,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了解园艺学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通过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增强学生的园艺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
(2)科研成果共享。科研成果共享是“畅享园艺”系列活动的核心要素。按照具体的时令将试验示范站(基地)的最新科研成果以“科研成果共享季”的形式与全校师生共享甜蜜的“园艺味道”。让广大师生在科研成果的品鉴过程中加深对其中蕴含的园艺文化、知识与技术的理解,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味觉刺激唤起学生内心对专业的好感与热爱。同时,科研成果共享的这一过程在无形中增加了学院、学校师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有助于塑造爱校荣校的情怀。
(3)学科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是“畅享园艺”系列活动的重要目标。通过园艺文化建设、科研成果共享树立同学们内心对学科知识的认同与好感,在此基础上利用试验示范站(基地)平台资源,举办蔬菜与花卉栽培能手大赛、植物学知识竞答赛等活动增强大家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是“畅享园艺”系列活动的有效探索。将园艺科研成果与创新创业有效结合,组织策划了“创赢未来”科研成果享·售大赛、园艺产品采后加工技能大赛、休闲农园景观设计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实践教育。
自2016年学院启动“畅享园艺”系列活动以来,累计参与2.6万余人次,其中涉及全校学生共计25300余人次,来自农学、园林、植保、生命、林学、食品、园艺、水建等8个学院的专家教授200余人次,教职工400余人次,试验示范站8个。学生转专业转出率由2014年的19.0%降低到了2018年的2.8%。同时,学院依托校外试验示范站(基地),结合校内教学实验中心、园艺科学研究中心,近3年,学院共立项大学生科创项目130项,经费81.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省项目11项、校级重点项目59项,校级一般项目11项,2017年学院自主立项大学生科创项目26项,经费9.1万元。形成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参与学生565人,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论文18篇。共有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创青春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银奖、铜奖。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试验示范站(基地)产学研功能发挥与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结合仍不够紧密
学校应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产学研紧密结合之下,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培养计划、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重点推进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进一步完善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完善试验示范站(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试验示范站(基地)科研成果相结合,规范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设立教改、科研、推广等资金项目,资助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并将研究和推广中获得的新知识、新信息编入教材、带进课堂。
2.试驗示范站(基地)中的“思政因子”挖掘不足
试验示范站(基地)中的科学研究成果、科研名师故事、大学文化精神等,都是课程育人中重要的“思政因子”,因此要加强对最新科研成果的培育与宣传,并通过查阅史料、案例分析、采访交流等形式,深入调查挖掘科学研究过程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讲好“西农故事”,凝练成大学的文化和精神,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鲜活素材。
参考文献:
[1]李云龙,李大刚,张青海.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以黎明职业大学材料化工专业群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04) :28.
[2]练勤,俞超维,詹丽玉.依托专业背景的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探究——以地方农林院校农科类专业为例[J].海峡科学,2015,(4) :78.
[3]刘杰,李永平,姜永超.高等农林院校“三足鼎立”式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7) :80.
[4]杨胜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成效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