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活实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2019-04-08玉华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活实例生物教学运用

玉华艳

[摘   要]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学知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生物高效教学课堂的目的。教师要重视生活实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不断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生活实例;初中;生物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6-0059-0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生物学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因此,作為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思路,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而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下面,笔者以《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为例,谈谈生活实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生活实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生物教学课堂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学生中规中矩地听讲。这样的课堂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课堂氛围平淡无趣。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生活实例情境,以有趣的生活实例作为生物课堂的导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究热情。

例如,每个人在刚懂事的时候可能都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因此,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我从哪里来的?》的短视频。视频用学生喜欢的动漫形式讲述了“我”既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体内生长、发育,胎儿经过9个多月的生长,发育比较成熟了,最后在医生的帮助下来到这个世界。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人类的生殖及发育过程,再从了解自己开始,“推己及物”,探究其他生物的生殖、发育规律,寻找各物种之间生殖、发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探寻生物生殖与发育的奥秘。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实例情境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发现生物学规律

细心观察的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生物学知识。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生活学问。

例如,学校的附近就有很多种着各类农作物的土地,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带学生到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的开花、授粉、结果过程。玉米是我们常见但比较特殊的植物,它是雌雄同株,两种单性花序异位着生,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在玉米地里,学生可以亲眼看到在同一株玉米上顶端生长的雄性花序和由叶腋发育而成的雌性花序,还可以观察到玉米的花粉和胚囊。玉米开花时,雄穗花药破裂散出大量花粉,花粉借助风力传到雌花的花丝上,完成整个授粉过程。另外,我还带领学生到种植马铃薯的庄稼地里,观察发芽前后马铃薯块状茎的不同形态,寻找马铃薯块状茎上的芽眼,观看农民们如何把发了芽(2厘米以上高的芽)的块状茎种入泥土中的过程。通过观察玉米的开花、授粉、结果过程和马铃薯块状茎的种植过程,教材上比较深奥的理论知识,比如:什么是有性生殖,什么是受精卵,什么是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等,就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学问了,学生可一目了然。

又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全过程,我找来了蚕卵和学生一起养蚕。蚕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的一个世代要经过卵、幼虫、蛹、蛾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非常有研究价值。我引导学生每天观察蚕的变化:小小的白色蚕卵变成黑色;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身体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像小蚂蚁;蚕幼虫食量很大,长得很快,体色渐渐变淡;蚕经过四次蜕皮后身体出现老熟特征,排出的粪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然后吐丝结茧,成蛹;最后蚕蛾破茧而出,雌雄蚕蛾交配后,产下受精卵。

通过观察生活实例,不仅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所学的生物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生活实例实验,拓展学生知识面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教学中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例实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面,体现学生生物学习的主体地位。

例如,很多学生家庭是务农的,家里都种有红薯。学生都知道红薯是用它的块状根发芽后进行种植的,其实红薯还可以用它的茎进行无性生殖。我让学生找来一些红薯茎,指导学生先把红薯茎放在盛着清水的容器中,一两天之后被水浸泡的茎中长出了一小段根系,然后再把长出根的红薯茎移植到土壤中,很快红薯茎上就长出了嫩绿的红薯叶。学生通过自己亲手进行实验,更了解无性生殖的特点及意义,明白了“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非常火的实验视频:无壳孵化小鸡,记录了一个无壳种蛋在塑料杯里21天孵化成小鸡的过程。我在课堂上播放了这个短视频,和学生一起观看,学生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借来了孵化器,和学生一起动手做这个实验。从塑料杯的选择,打1厘米小孔(杯子1/2高位置),保鲜膜的塑形到营养液的配制,然后给小鸡搬家,在杯子周边打12个小孔,盖上盖子,放入调好温度37度、湿度60%的孵化器中,每一个实验步骤我都指导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观察小鸡每一天的孵化过程并记录下来:第一天看到小鸡的胚盘——生命开始的地方,第二天感受到形成的心脏在跳动,第三天血管形成并延伸, 第四天看见小鸡的眼睛(一个小黑点),第五天尿囊形成,第六天小鸡开始由蛋黄呼吸慢慢转换为尿囊呼吸,第十一天逐渐形成小鸡雏形,第十三天小鸡长出眼睑,第十四天长出羽毛、逐渐形成鸡爪,第十七、十八天输氧,第十九天、二十天小鸡嘴啄破保鲜膜,第二十一天小鸡正式诞生了。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小鸡无壳孵化实验,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胚盘、卵白、卵黄、卵壳的结构和其相对应的功能,而且让学生亲眼见证生命从小小的胚盘开始发育为幼仔的全过程,亲自体验生命的诞生,震撼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生活实例实验,不仅可以巩固、加深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物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生物学科的教学工作更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当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及规律;指导学生动手进行生活实例实验,让生物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生物教学由繁变简,由深变浅,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诺 依)

猜你喜欢

生活实例生物教学运用
用生活实例“妆容”思品课堂
数学教学中导学式教学法的应用探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生活实例”开展教学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日常生活实例与力学中的常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