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化馆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

2019-04-08何智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馆美育群众

何智君

(佛山市文化馆,广东 佛山 528000)

一、前言

文化馆经历了“通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的发展历程,对文化馆功能的认识、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侧重,而其审美教育功能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制核心机构和公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化馆诸功能的实现,都紧紧围绕着社会审美教育功能而展开,其根本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文化馆的功能流变

早于1912年,博取西方哲学、美学和教育学观点,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实际,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了社会教育问题,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审美教育思想。1915年,我国第一个官办群众教育文化机构——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于南京设立,其设立目的具有鲜明启蒙色彩:“增进民众知识,提高民众娱乐,改善民众生活,促进文化事业之发达”。此后,向民众传播新文化、推广新生活方式的文化机构经制度化、体制化,成为“民众教育馆”,其定位为“开展政策宣传、进行业余文化教育、培训工农兵通讯员、辅导群众文娱活动等”。

文化馆是从民众教育馆发展而来。建国以后,百废待兴,民众教育馆被命名为群众文化馆或文化馆,但作为政党文化宣传机构,其功能是“时事宣传、识字教育、图书借阅”。由此可见,尽管文化馆社会审美教育功能早有滥觞,可是由于时代背景及发展需要,文化馆设立的源起与初期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只能让位于“启民智”、扫文盲的教育功能。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级文化馆(站)的设立,文化部1992年修订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管理办法》中把文化馆的社会功能规定为“更贴近基层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突出地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是建设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基层群众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抓手,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文化建设和推行社会教化的主渠道。”由此可见,文化馆的功能从通识教育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

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服务功能的日趋完善,文化馆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探索。早些年前,全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之始,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各部委用十六字概括拟保留的公益事业单位的独特社会职能,如不能体现其价值与不可替代性,则将面临撤、并、改。当时文化部对文化馆的定位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行社会审美教育”,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认可,文化馆从而得以保全。至此,文化馆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被再次提出。

随着文化馆的不断发展与探索,其社会审美教育功能不是简单地对蔡元培先生审美教育思想的简单重提,更是结合新时代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开拓和强化。文化馆社会审美教育的功能更应作为文化馆的核心价值功能被重新认识与推进。

三、文化馆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

(一)文化馆美育是全民性的审美通识教育

文化馆不是文艺爱好者的文化馆,文化馆是全民的文化馆,是群众的文化馆,其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与地区。

文化馆服务对象的全民性决定了其审美教育功能与学校、家庭的美育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学校的美育更偏向于专业性,家庭的美育更讲究实用性,而文化馆的社会美育更突出通俗性,是一种审美通识教育。通识性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知其然”是目的,“知其所以然”是升华;发现和感受平常生活中的美是目标,理解和创造艺术的美是升华。前者是文化馆一如既往努力的目标,而后者则是培养群文创作人才所致力的方向。

(二)文化馆美育是去功利性的

文化馆的美育是为了最终达到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之效,追名逐利从来不是文化馆社会美育的目标,这与文化与艺术的非功利性一脉相承。

文化馆的美育功能包括对群文创作与研究的组织,以及对业余文艺创作者的指导,在此过程中需警惕以参评获奖为主要目的的“创作”。带有功利性的“创作”难免流于对低级趣味的迎合,有媚俗之嫌。

常怀赤子之心,追求与传递真善美,是文化工作者、文艺创作者进行群文研究、文艺创作的本心。所谓精品,从时间上看,是可以常青不衰的;从空间上看,是可以广泛传播,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从作品本身来看,更是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无论是文化工作者本身进行的文艺与群文创作,还是对业余艺术团体的指导,抛弃功利心,剥掉功用的外衣,方能谈艺术,谈审美,讲品位、重格调,才能真正打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精品。

(三)文化馆美育内容是多元化的

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职能是其社会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此不再赘述。而其根本要义在于普及生活美学,传递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馆的美育是一种通识性的审美教育,旨于指导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通俗中的美,则其内容主要着眼于普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学,是与生活中常在而常被忽略的美。

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过“三种态度”: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美感态度。他谈到“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但往往我们常因无法寻找到美的特殊价值,而常把此与“真”、“善”所混为一谈。这无疑是对“美”的误读与错认。

文化馆审美教育的落地,是一种美学生活方式的传递,文化馆的应做之义在于让大家从美感的体验出发,抛开实用与科学的态度,除却对功利与功能的执着,用直觉去感受美,追求“无所为而为”的美感体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自己,与心灵对话,体会平常人生中流淌的活力与感动,以赤诚之心面对本色之生活,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开阔生活意义的探索。这是美育所能带给人最大的收获,这亦是艺术人生化的要义所在。

四、文化馆社会审美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

(一)美育与创造力紧密相连

审美教育与创造性本密不可分。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是具有主观性的,审美即是一次再创造。朱光潜先生曾说“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的婴儿。”审美主要是运用直觉形象思维,在对对象物进行欣赏时,我们所“看”之物已经经过主观加工,融会进了观赏者的情感和内心的感受,物已经有了“我”的情感;而物本又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之所以引发我的直觉与所思所想,又如物之形象“勾引”出我的思绪。所以审美本身便是伴有想象与联想的活动,想象与联想又离不开创造。故文化馆审美教育的开展,对群众创造性实践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构筑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独立于任何社会关系之外而孤立存在,有人的地方即有政治,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关系上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不协调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

审美教育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公平化性质,都体现出一种无差别化的理念。美感与快感的不同在于美感强调“无所为而为”,是一种本身不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竞争性与对比性的活动;而快感则强调对实际生活的功用性,它关注刺激的强度,对刺激物本身具有要求,这便难以绕开攀比心与胜负心。在审美过程中,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美感经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对美的分享与共享氛围中能缓和人际关系中矛盾、竞争的一面,有助于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凝聚人文力量,平衡社会物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人的物化问题。台湾著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专门辟出一讲讲“谈物化”。他提到,制衡人的物化问题刺激了很多哲学家的产生,对于此的思考已由来已久,他强调,经济繁荣是每个社会的追求,但是“不好的是没有平衡的力量”,“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不健康的生活。”

所谓“人的物化”,就是人过多了被物欲所束缚,一味没有节制地追求物欲,让原本应为己所用的物质,反过来奴役了自己。而文化馆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则是在社会的层面上,面对相对广泛的群体,通过美育的方式,分享生活美学,通过凝聚人文力量制衡人的物欲,发现除对物质追求以外,来自自然、来自艺术、来自生活中的美好,使人的生活观念能同时发散在对精神上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与愉悦,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和信仰。

五、结语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提出“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风险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

在新时代浪潮中,文化馆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新时代的号角早已吹响,文化与美育已处在日益突显的关键地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新时代文化馆应把社会审美教育功能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效能,培养优秀群文创作人才,稳固其不可替代的社会职能,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文化馆美育群众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