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及发展策略

2019-04-08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部门民间文化内涵

吴 琼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文化馆,湖北 十堰 442000)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物质财富日渐丰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增长,原有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已不能更好的满足群众实际需要,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为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想重视,对其建设意义予以深刻理解,就必须积极的寻求突破,不断发展创新。本文即作以下分析。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群众文化是人民在富足的物质财富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深层次追求,它不仅体现出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健康的发展心理,而且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我党我国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要齐抓工管,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决定了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深厚关系。以群众文化建设带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让社会经济多一份文化内涵,不仅能充分彰显文化价值,而且发展起来的经济实力更能为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群众文化建设着力挖掘和开发符合群众实际所需的文化内容,它能充分的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仅能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而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也便于宣扬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正能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发展和建设更加协调。同时,能为人民群众作正确的思想引导,提升群众家国情感,缓解社会矛盾,培养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增强善恶辨别能力,自觉维护社会和谐,增进人民群众与国家与社会的深厚情谊。

3.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深入推进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扶贫政策,组织多单位、多部门、多团队的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深入乡村、市集、偏远山区、革命老区、为残疾人士、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边疆军人、一线职工等群众提供精神所需的文化服务,以增强其文化共识,促进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理解,并积极鼓励和组织广大群众培养和参与到文化生活中来,以文化为载体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并将文化活动常态化,在长期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

二、群众文化的发展策略分析

1.培育和发展民间文化团体,增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的服务能力。群众文化来源了群众,也必将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部和各地文化局要在坚持国家大政方针和基本文化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各种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对其加强扶持和专业培训,使其能充分服务于人民群众,带领群众文化工作的不断深入。首先,各地职能部门、党委组织要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积极支持和帮助各种有益的文化团体建设和发展,要在活动场地、活动资金、发展空间上予以帮扶。其次,地区文化部门可对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团体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并为其提供专业培训,以提升其文化服务能力,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另外,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民间文化团体。民间文化团体起源于人民群众基层,由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而成,其文化活动内容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是最贴合基层群众的文化组织。文化部门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一特性,以人民群众的文化团队来表达人民群众的文化心声,从而更好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

2.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内涵。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优秀的中国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人民群众精神内涵,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丰富多姿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内涵和寓意,要体现出文化的层次和文化的价值。各地文化部门必须深入挖掘和开发地区传统文化,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安排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能极大的丰富群众文化形式,而且加深群众文化内涵,提升群众文化档次,并且非常以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对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同时,文化部门必须充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严肃法纪,严厉打击各种文化侵害行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通过向人民群众免费开发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组织传统文化公益表演、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等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以此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之,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文化内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化部门民间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活出精致内涵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画家乔战雄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女性高层次人才男女同龄退休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文化部门的调研数据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