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019-04-08单华锋
单华锋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2)
目前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要人物的研究尚有争议,作品的主人公是克洛德还是爱斯梅拉达或卡西莫多?作品的主要人物克洛德、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弗比斯等人物形象的研究尚有不同看法。雨果曾在《〈克伦威尔〉序》中表明自己文学创作中的美学主张:“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符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雨果的美丑观是相对于人物而言,要解决作品人物形象的问题,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切入和研究切合作者的本意。李国栋在其《美丑辩证法——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审美追求》一文中说:“探其源流,雨果的创作思想是师承古希腊而来的。在全面研究古希腊悲剧观和命运观的同时,雨果接收了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德谟克利特‘人之美在于灵魂’和苏格拉底‘美善统一’的艺术观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他要‘公然违抗力与美皆来自和谐这一永恒法则’”。由此看来,雨果要用悲剧命运赋予其作品中的人物,同时作品主要人物的塑造要打破‘美善统一’的艺术观,塑造出一种新的人物类型。由此,本文拟从美学人的美及悲剧两个角度对作品的主要人物进行解读,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首先,从美学中关于人的美的理论来看,人的美分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的外在美是人的外表、形体的美,人的内在美是人的品格、情操、心灵等内在要素的美;一个人既有外在又有内在,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人的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依据这个理论,从内在美和外在美两方面,可以把人分为四个种类:第一种是内在美外在也美;第二种是外在丑而内在美;第三种是外在美而内在丑;第四种是外在丑内在也丑。很显然,从整体上看,第一和第二种人是美的,第三和第四种人是丑的。雨果在作品中似乎就是按这一标准来塑造人物的,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是一位美女,作品中这样描述她的美:“眼前的那光彩夺目的形象真个令他眩晕,一时间竟然不能断定这姑娘是人,是仙,还是一个天使。她个子不高,但是身材苗条而挺拔,因此显得就比较高,她的肤色微黑,不过尚可猜想,若是在白天,她的皮肤必定会映出安达卢西亚妇女和罗马妇女们特有的那种美丽的金色光泽。”这样一个天使般的美女,她的内心也像天使般纯洁善良,她挽救误入乞丐王国的青年诗人甘古瓦,不计前嫌给受刑干渴难忍的卡西莫多喂水喝。爱斯梅拉达不仅外表美,心灵也美,属于第一类人的美,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一个从外表和心灵都美到极致的形象,达到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统一,她是作者审美理想中“美”的化身。
作品中的卡西莫多是圣母院的敲钟人,他的外表极其丑陋,曾被选为愚人节选丑冠军,作品这样描写他的样子:“四面体鼻子,马蹄铁形嘴巴,左眼上方长着浓密如茅草丛的红眉毛,一个巨大肉瘤完全遮住右眼球,牙齿歪七扭八,东缺一块西少一角,强过城墙垛口,一颗长如大象的獠牙伸出长着厚趼的嘴唇,下巴劈开。……或者不如干脆说他整个人就是一副怪相,大脑袋上栽种着棕红色头发,两肩之间拱起一个硕大的背驼,全凭着前面的鸡胸才维持平衡;大腿儿小腿儿扭曲异常,只有在膝盖处才能合拢,以至从正面看来,恰像两柄以刀把相交的镰刀;宽脚板,巨片掌。”卡西莫多算是丑到了极致,但他的内心却善良、仁爱、富于正义感,他真心地爱着爱斯梅拉达,劫法场救爱斯梅拉达到圣母院避难,在城市平民攻打圣母院时奋力搏斗保护爱斯梅拉达,他亲手将一手造成爱斯梅拉达悲剧的副主教克洛德扔下圣母院,结束了这个邪恶的幕后元凶的生命。卡西莫多外表丑而心灵美,属于第二类人。卡西莫多外表丑到极致,内心却美到极致,充分体现了作者“打破‘美善统一’的艺术观,塑造出一种新的人物类型”的创作主张,卡西莫多集丑陋的外表和美的心灵于一身,正是作者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创造出的新的人物类型,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造出的“善”的化身。
弗比斯是国王御前侍卫队长,没落贵族。他长相英俊,可是内心却龌龊无比,是一个花花公子。他逢场作戏,只是为了骗取爱斯梅拉达的肉体,玩弄她的感情,当他遇刺伤愈后看到爱斯梅拉达因为自己遇刺事件将要被执行绞刑却无动于衷,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和他的贵族未婚妻调情。弗比斯属于第三类人,外表美,内在丑。
克洛德是作者着重塑造的主要人物,他是个秃顶,“头发已掉得差不多了,只在太阳穴两边还有几撮稀稀疏疏的花白头发”,目光阴鸷,脸色阴沉,被人们称作是“巫师”。他指使卡西莫多去抢劫爱斯梅拉达满足自己的情欲,一手造成了爱斯梅拉达的悲剧。他外表丑,内心也丑,是我们所说的第四类人,是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出的“丑恶”的化身。
其次,从美学悲剧理论的角度来解析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雨果在《海上劳工·序》谈到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的对象……有三种沉重的枷锁套在我们的脖子上,那便是教条、法律和自然的桎梏。在《巴黎圣母院》中,我控诉了第一种桎梏”,可见作者创作《巴黎圣母院》主要表现反宗教的主题思想,这一主题的表现主要依靠作品的主要人物来完成,下面我们从美学悲剧的角度对作品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
先分析克洛德。他年轻时入神学院勤奋学习,父母双亡后只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同他相依为命,他悉心抚养弟弟,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他收养了弃婴卡西莫多,表现出他人性中善的一面。做了副主教之后,他把自己完全献给宗教和科学,成了一名虔诚阴郁的神父和博学孤僻的学者。在遇到美丽少女爱斯梅拉达之后,他的情欲被彻底激发出来,他指使卡西莫多去抢劫爱斯梅拉达,刺伤弗比斯后又把爱斯梅拉达送上法庭,为了得到爱斯梅拉达他不择手段,最终使她被送上绞刑架。可以说,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是克罗德一手造成的,他是罪魁祸首。
从悲剧角度看,克洛德对爱情和情欲的追求同基督教正统思想和禁欲主义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他无法抑制对情欲的追求,毁灭了爱斯梅拉达,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悲剧人物。他既是作恶者,又是宗教的受害者、牺牲品,作者正是通过克洛德这个神职人员的悲剧,抨击封建教会的罪恶,揭露宗教神学的虚伪本质,这和作者反宗教的主题思想是相符合的。
爱斯梅拉达是妓女居第尔被拐走的女儿,来到巴黎来寻找她的母亲。她爱上了英俊而花心的卫队长弗比斯,却被克洛德疯狂迫害,最终被当作是刺杀弗比斯的凶手而无辜被杀。爱斯梅拉达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是随着克洛德的悲剧而引发的,是克洛德一手造成她的悲剧,如果说封建宗教神学直接导致了克洛德的悲剧,那么也间接造成了爱斯梅拉达的毁灭,形成了她的悲剧。
卡西莫多是圣母院的敲钟人,克洛德的养子。爱斯梅拉达的以德报怨使他人性的善复苏,他深爱着爱斯梅拉达,劫法场救她到圣母院避难,亲手把克洛德从楼顶扔下,结束了这个罪恶的生命,最后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共同死于公墓中。卡西莫多是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悲剧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的悲剧连带形成了卡西莫多的悲剧,卡西莫多是一个悲剧人物。
弗比斯最终违心的同贵族的女儿结婚,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作品最后说“也是个悲剧的收场”,他的悲剧同克洛德、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有一定的联系。
将以上方面做一总结,可以给作品主要人物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作品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相对单纯,并不丰满立体。作品的主人公是克洛德,因为他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其他人的悲剧都由他引发的。克洛德是宗教的卫道者和牺牲品,是内外皆丑的悲剧人物。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是受封建神学迫害的劳动人民的代表,是内外皆美的悲剧人物。卡西莫多是善的化身,是外丑内美的悲剧人物。弗比斯有一定的悲剧意义,是一个外美内丑的没落贵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