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具独立意识的畸形灵魂

2023-11-16秦兰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爱斯克洛德梅拉

秦兰勇

如何评价克洛德·孚罗洛,是全书中最难也最重要的问题。人教版语文“名著导读”部分是这样评价克洛德的:“看起来道貌岸然,其实心地邪恶”,“不但面孔阴森,而且灵魂也邪恶透顶,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恶的化身”。这种评价非常具有代表性。

“名著导读”部分抓住“美丑对照”原则,极言克洛德之丑恶,这未免太机械也太粗暴了,同时也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更忽略了所谓“邪恶”背后的意义。

在求学阶段,克洛德是一个“忧郁、认真、严肃的孩子,学习很勤奋,领悟很快”,到了18岁,他已精通了四种学科,即神学、法学、医学和自由学科。18岁的克洛德已具备了学术大师的潜质,他几乎是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以,后来国王也因久闻其名而微服夜访。同时他也是富有悲悯之心的人。父母过世后,19岁的克洛德承担起抚养弟弟的责任。他也在抚养过程中感受到了学问之外的东西,“一种奇怪而甜蜜的人的感情”。“他的性格本来就已经十分深刻、虔诚、专注,现在又被这种狂热推动着,使他投身于对小兄弟的热爱之中。”不只是他的弟弟,他的悲悯之心还扩大到弃婴加西莫多身上。是他收养了这个“十分可怕可厌的不幸的小东西”,又给他受洗并取名。

36岁时,克洛德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成了一位严厉的阴沉的神甫”,一个“阴森可怕”的人。这种变化与他的弟弟若望的不成才密切相关。之前,克洛德的世界,一半是学问,一半是弟弟。而他对弟弟的爱,既促进了他的学问,也塑造了他的性格。但若望“只管向着懒惰、放荡、无知的方面”发展,后来成了一个十足的无赖。这使得克洛德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情感无处寄托,便只得专注于学问,而他的学问方向已不同于以前。正如雨果所说:“在我们的才智、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气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它们毫不间断地自行发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变故才会中断。”这解释了克洛德性格前后变化的原因。

情感飘荡无依,总要找到一个依托之地才行。克洛德找到的是当时四门学科之外的化学、占星学和炼金术,并自绝于儿女情长。“不止一次,我的肉体由于一个女人走过而冲动起来”,“但是斋戒、祷告、学习和修道院的禁欲制度,又使我的灵魂重新成了我的主宰,于是我回避一切妇女”。后来,克洛德遇到了爱斯梅拉达。克洛德之前所有的办法,在爱斯梅拉达身上都不能奏效。于是他禁止爱斯梅拉达到圣母院一带来。“以为你不再来,我便能把你忘记了。你不遵守禁令,于是我想把你抢到手。”把爱斯梅拉达抢到手,是为了效仿勃罗诺·达斯特:“有一个女巫曾经把勃罗诺·達斯特迷住,他把女巫烧死了,自己就痊愈了。”后来,克洛德又想用诉讼的办法占有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入狱,才有了二人相处的机会,才有了克洛德长达数页的倾诉。克洛德的言行,说是变态也罢,说是痴情也好,都是在一种独立意识中进行的。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只有克洛德才有独立意识。这或许与他的学问之博、用情之深密切相关。其他人,纯洁如爱斯梅拉达,轻薄如弗比斯,浮浪如若望,愚拙如加西莫多,都很难谈得上具有独立意识。

早在克洛德与沙尔莫吕的对话中就表现了这一点(“两个黑衣人”部分)。看到蜘蛛捕捉苍蝇的一幕,克洛德自言自语地说,“这是一切的象征”,“那可恶的蜘蛛啊!可怜的跳舞姑娘”。克洛德明白,自己就是蜘蛛,爱斯梅拉达则是陷入蛛网、无处可逃的苍蝇。他还意识到,自己是蜘蛛,同时也是苍蝇。“哎,克洛德,你就是那只蜘蛛!克洛德,你也是那只苍蝇!”这种自言自语,多少带有神经质的性质,但同时也显示了克洛德清醒的一面。而在这种清醒之中,更能看到他的无奈,甚至是绝望。

“盲目的苍蝇啊,愚蠢的学者啊,你却没想到,命运已经把薄薄的蛛网张挂在光明和你中间,你全身扑进去了。可怜的疯子啊,现在你可跌跤啦,你的脑袋粉碎了,翅膀折断了,你在命运的铁腕中挣扎!”清醒而又疯狂,执着而又绝望。书中的人物,没有谁比克洛德更具有独立意识,也没有谁比他更痛苦。克洛德的痛苦是有深度的痛苦,是有意义的痛苦。克洛德的痛苦源于他不可实现的爱情。

小说中,隐修女代表了深沉的母爱,爱斯梅拉达代表了纯洁热烈的少女之爱,克洛德的单恋则表现了灵魂深处的挣扎。克洛德的爱最复杂、最丰富、最有深度,当然你也可以说最变态。雨果在爱情题材上超越古典主义作品之处,就在于表现了爱情的复杂。这有点像后来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同为写爱情的杰作,《呼啸山庄》与《简·爱》的命运相差太大。《简·爱》多次被电影导演青睐,多次被拍成电影;《简·爱》被列入中学生名著阅读书单,《呼啸山庄》则几乎被弃置在角落里,尘封虫噬。两本名作,很难说哪一本更伟大。可以确定的是,《简·爱》中如山溪般清浅可爱的爱情更易理解,更符合世人的口味。要接受《呼啸山庄》,则不得不进行自我挑战,世俗伦理的束缚、大多人中庸平和的审美追求都是很难跨越的障碍。

以外貌论,爱斯梅拉达最美,加西莫多最丑,弗比斯最英俊。克洛德身上也有几个“最”,他应该是大多读者最讨厌的。但在作者呢?在对小说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上用力最多的也是克洛德。作者把克洛德的灵魂完整地深入地展现出来,只是为了给克洛德招来最多的怨恨的目光吗?作者在克洛德身上用笔最多,至少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高度重视。

占篇幅最多的克洛德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到底写了什么?这涉及另外两个“最”:心灵深处最痛苦的挣扎,对爱情最美的赞颂。

前者可以第九卷第一节“昏热”为例来说明。克洛德不忍看到爱斯梅拉达被绞死而远远地避开。“这种想逃避自然,逃避生活,逃避自己,逃避人类,逃避上帝的奔跑,持续了整整一天。”作者则用了九页多的篇幅来描写。克洛德一路所见的所有景色,都带着绝望的虚幻的色彩。换句话说,作者写克洛德眼中所见,是为了写克洛德心中所想。爱斯梅拉达对克洛德的拒绝和爱斯梅拉达将被施以绞刑的场景,二者一起将克洛德推向崩溃的边缘。他后来还是安全地回到了圣母院。

设想一下,如果爱斯梅拉达不是被加西莫多救走,而是不幸被绞死,那么克洛德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终生忏悔的教徒。他会从痛苦的爱情深渊中,从玄虚的占星术、炼金术的荒漠中走出来,重新回到圣母面前,重新成为一个虔诚的神甫。“他本来确信拉·爱斯梅拉达已经死去,这样他倒也平静了,因为他已经受到了最大的痛苦。”下面一句是书中广被人引用的名句:“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这句话也是克洛德在历经他人难以想象的内心挣扎之后的思考所得。他付出极大代价所换来的这一点点心得,却被新的现实轻轻驳倒了。对于人的心灵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最大的痛苦”“一定程度的绝望”这种说法。至少,现实在克洛德心灵的海绵上又滴了一滴苦涩的海水,它搅乱了克洛德平静的心潮。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视为爱情小说,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错。至少,爱情的内容占了相当的比重。书中对爱情的高度赞颂,书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话,出自谁人之口呢?是克洛德。

第八卷第四节中,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首绝妙的赞美诗:“上帝应当选她當圣处女,选她当他的母亲,假如他诞生时她早已在世,他一定愿意自己是她生下的呢。……她那钉着许多亮片的天蓝色衣服,像夏夜的天空一般,闪出千万道光芒。……啊,那光辉的形体,甚至在太阳光里也像是发光的东西一般!”还有这几句:“假如你是从地狱来的。我要同你一起回去,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这个。你所在的地狱就是我的天堂,你的眼光比上帝的更可爱呢。”这些都远非弗比斯的花言巧语可比。

而克洛德对爱情的描述有多么美好,他的内心就有多么痛苦。克洛德的胸口“像被老虎抓伤了一样”,“两胁下有个尚未愈合的大的伤口”。

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故事有没有另外的可能呢?克洛德自己也多次设想过。但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的虽盲目却坚贞的爱情,击碎了克洛德的幻想。而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教士的爱情则是可能,比如霍桑的《红字》、考琳·麦考洛的《荆棘鸟》。

可以说,雨果写克洛德的单恋,主要不是抨击宗教对人欲望的束缚,而是为了表现灵魂的可能的深度。这种深度,是古典主义作品无心也无力表现的。

(本文引用的《巴黎圣母院》译文,均出自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版《巴黎圣母院》)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爱斯克洛德梅拉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爱斯梅拉达形象的另一面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新书“六一”来袭
《不一样的卡梅拉》
赞美与批评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题目功过参半
意义深远的“爱斯基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