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与商业的磨合
——浅析上海版《不眠之夜》的现状与困境

2019-04-08刘浩义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剧场戏剧形式

刘浩义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不眠之夜》(英文原名《Sleep No More》,取自于莎士比亚四大经典悲剧之一中《麦克白》的台词)自2016年12月14日正式在上海开演以来已在此地驻演了两年之久,总计演出600余场,单场票房最高可达27万余元。该剧是由英国Punchdrunk公司制作的一部实验话剧,最早于2003年在英国试演,后被引入美国,成为外百老汇戏剧文化中最具有地标特色的戏剧作品,并且仍不断创造出外百老汇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作为一部改编剧,《不眠之夜》为何能在众多同题材的改编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大获好评呢?这可能要归功于它新颖且独特的戏剧表现形式——浸入式。简言之,它打破了在原本戏剧演出过程中观众需坐在观众席中观看的规则,解放观众的观看视角,让观众可以在戏剧时空中自由选择,成为故事的创造者。这种演出形式与传统的镜框式演出有很大不同,对当代戏剧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从上海版《不眠之夜》的演出效果来看,这种新奇的戏剧形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戏剧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上海戏剧商业环境的良性发展。

《不眠之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高水平的艺术水准上,还体现在它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影响和回报。在艺术上,《不眠之夜》相较于传统戏剧形式的不同在于对空间的重视观众视点的解放和观演时空的互融,开创这种演出形式的Punchdrunk公司将其命名为“immersive theatre”,中文名译为“浸入式戏剧”或者是“沉浸式戏剧”。浸入式戏剧相比传统戏剧,它非常重视空间运用与表达。所以,最终的演出效果与剧场空间的形态不可分。无论是纽约版还是上海版《不眠之夜》,演出都是在一栋专门为这部戏打造的“酒店”内进行的,内部的布景与陈设与剧场空间完全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传统戏剧的布景可以随意拆装与移动。这使得这部剧的演出无法脱离它所依附的剧场空间而独立存在,并且舞台布景的作用不再只是创造空间,而是直接参与了戏剧的叙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通过剧场中的陈设来了解剧情。其次,就是空间对叙事的影响。从叙事学的角度来比较《不眠之夜》的纽约版与,由于所处的酒店本身具有不同的物理结构,所以在相同的故事情节中演员调度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单独动势的叙事的形态与节奏。而这一点在传统戏剧的复排演出中并不会对叙事产生如此之大且不同的影响。

《不眠之夜》在戏剧艺术上的突破还体现在对观演时空关系上的探索。《不眠之夜》的浸入式体验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营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则是空间。《不眠之夜》的整场演出包含三个循环,一个循环涵盖完整的故事叙述,每个循环耗时一小时。在这一小时的演出中,观众的观剧时间与戏剧叙事的时间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三点保持同步发展,这让观众从时间上体验到“现场感”。而在空间方面,观众直接置身于戏剧场景中,给人一种空间上的“真实感”,并且还会改变戏剧空间的形态。这种改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戏剧叙述空间的改变,另一点则是对戏剧叙述内容的改变。在上海版《不眠之夜》中,通往伊乐园的通道一共有两个,一个是通往街道的长廊,另一个则是通往楼梯的椅子堆成的走廊。当你因为不感兴趣想离开回到上一个场景继续观看时,这时候麦克白可能带着一大波观众从你打算离开的通道口进来。此刻你被堵住了。追随的观众在那一刻构成了戏剧空间的一部分,改变了原本的剧场空间构造。而在另一方面,其他的观众不再是与你同侧的观剧人,而是介入了你的视线,参与了你之后描绘这个故事时候的一部分,设置改变了你的叙事内容。因此,在《不眠之夜》中,观演关系的界定与划分变得模糊,观众在里面可能是一个观者,也可能是一个被“观”者。

《不眠之夜》在戏剧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艺术价值上,还体现在商业价值上。《不眠之夜》因它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而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演出形式——驻演式,而这便孕育出了它独特的商业价值。在纽约,《不眠之夜》因为这种展演形式而在外百老汇中一直保持着较高活跃度和曝光度,在过去的五六年的演出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戏剧艺术消费品牌,它的驻演场地McKittrick酒店也成为一个象征着这部戏剧作品的地理标志。这一点也是上海版出品方在引起这部剧时所期望的效果。上海版《不眠之夜》在2018年除了收获了8000多万的巨额票房以外,它已将这部戏剧与剧场联合打造出一个极具风格性的戏剧文化地标,并利用它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随着演出周期的拉长,《不眠之夜》在上海的戏剧文化中的存在形态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凭借着地标文化积攒下来的人气,《不眠之夜》的营利方式变得多元。它不再是仅凭票房来实现营收,而是将票房与地标场地的租借进行捆绑售卖,还有就是利用自己的文化地标的特点,仿照迪士尼将自身品牌塑造成上海旅游文化景点之一,将票房销售对准外来旅游人群。可是,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缓解票房销售疲软的情况,但随着媒体的曝光和观众的重复消费,这部剧的卖点——新奇与神秘——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同时,它所占有上海戏剧消费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趋于饱和。终有一日,在拂去它耀眼的外衣后,它要面对长期驻演中票房销售的问题,而这也将影响这部剧自身的生命力。

就同之前介绍的那样,《不眠之夜》已经是一个发展成熟的戏剧作品,本身在艺术层面很难再作出突破与创新,并且该剧对剧场的依赖性极强,即使在文本和形式上有所改变,剧场空间却难以改造适应。况且,这种戏剧形式对当代中国观众而言已经是过于超前,难以欣赏的了,这种戏剧形式本也无法成为大众消费产品。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商品而言,《不眠之夜》商业价值从开演时就已经处于一个被消耗的状态,每年的票房自然会随着演出时间拉长而逐渐缩减,这一点直接影响着该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需要票房来满足高昂的成本开销,另一方面它也需要票房和其带来的曝光度来吸引人气。但如果为了人气而将它的受众定位面向大众,而这必然会削减这部戏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导致它的口碑下降。这便是浸入式戏剧作品在发展后期终将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剧场戏剧形式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