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9-04-08彭燕
◎彭燕
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多元的、开放的课程观,它集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的影响。[1]美国课程理论学家多尔就是其代表人物。这种课程观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种哲学思想有机地融入其中。[2]多尔提出了独特的“对话”理念。主张以“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为标准[3][4]的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本文尝试将次理论运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改变下传统的教学观念。
一、多尔“对话”理论课程观的核心内容
多尔的“对话”课程观,它是一种“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课程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是通过对话来保持其鲜活生命力的,也是通过对话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转变的。[5]
1.开放性和启发性的“对话”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会先入为主的认为那些权威性的知识和真理都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教学中教和学双方的互动,通过各种体验和探究,最后一步步的发现。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展现了一种检验的、封闭的特征。而多尔的“对话”课程观则是一种具有开放、进步的特征的课程观。它提倡教学中不应存在先在的结论和固定的答案;要不断地去假设,对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释,从而不断得到新的启发和观点;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中的对话中,也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的特点。
2.“对话”的内核重在理解和反思 如果传统的课程教学课堂,师生或者学习间的交流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课堂问答,或者是单方的提问,而没有形成互相间的理解,那么这种学习也是无效的。多尔的“对话”课程强调对话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去“反思”。这种对话是一种开放的对话,不单单有师生的对话,也有师生与自我,与他人,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多角度的开放的对话环境,从而互相激发,互相影响,不断反思,不断沉淀,不断积累。不管是教师的教学也好,还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课后的反思,那这种学习和对话,必定是肤浅的,空白的。因此“只有当对话成为反思性对话时,对话才真正具有它的深刻意义。”[6]
3.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 在传统的对话关系和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很传统的,虽然新课改也多次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大多数的课堂还是传统的对话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单纯接受,中间缺乏反思和理解,更不用说平等的对话了。但是多尔的对话理论强调师生的角色要重新定位,并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既要是平等的地位,即教师能够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另外,教师又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起着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进程。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有空间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见解。如舍恩(1983)所言,在这种框架中,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相互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随之产生的能力’开放。相应地,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7]总之,后现代课程中,师生之间是合作对话关系、平等民主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先知与后知关系、授受关系。[8]
二、“对话”理论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
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的理解沟通和对话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不断地在进行。多尔的“对话”理论,无疑给我们的改革又提供了一种思落,对我们的语文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改变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定位,从课堂教学入手,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发挥自己能力,发展自己的对话空间以及自由选择机会,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在中职学校,更加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其所学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判断选择,去设计自己的成长之路、人生之路,并在发展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以迎接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9]
2.重新定位师生对话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重新构建。而在多尔的对话课程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师生对话关系,师生是平等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学生所习得的知识是在和老师平等对话的基础上,通过讲授,沟通,反思获得的。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引领,从而将自己的经验,知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等充分发挥,也树立了自己独特全新的地位,在课后的反思中,也使自己不断地获得进步。只有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3.创设多角度的对话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讨论、即兴演讲、辩论等多种对话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方面,师生间层层深入的对话方式,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又以师生间的沟通、反思与合作为基础。在这种多角度的对话方式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对话的组织者、促进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