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理解中的“照本宣科”与“如实观照”
2019-04-08宫新娥
◎宫新娥
一、教材理解的现状调查
教材的片段化往往造成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碎片化,不管是语文、历史,还是地理、数学,教材因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选取某小说中的一章节、某历史人物的一件事、某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和某种理论的一个方向作为教材的内容,这使得教材从整个学制体系上看是具备完整性,然而内容却免不了碎片化、片面化,如果教师无法正确理解教材、延展教材,还原片段化章节内容的全部面貌,而只是照本宣科,最终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破碎的、散乱而不成体系,甚至自相矛盾的知识结构,甚至容易导致价值混乱。例如,对于大部分接受过历史教学的中学生而言,梁启超的形象几乎被定格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不深入追究历史的大多数人几乎只只记住了“康梁”这样一组完美搭档,但他光辉的一生以及在其它领域的卓越成就因为历史教材的片段化截取,而被集体遗忘,他的真实人生往往因为历史教材的片面性而被广泛误解。
以“梁启超的形象”为例,本研究以西部不同地区的城乡高三学生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发现整体上89%的调查对象对梁启超形成了“领导戊戌变法”的刻板印象,而这个比例在小县城,尤其是设在县城乡镇地区的高级中学高达98%以上。可以看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做到了照本宣科,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延展性教学几乎没有开展,大部分教师自身并不了解梁启超的完整履历,部分教师即便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也固执地认为要“忠实于课本”。可以看出,教材不等于教材的理解,相同的课程与教材体系下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差距,有可能达成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追溯原因,这种现象与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有关,与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无关系,而要改变教材理解欠缺的现状,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材内涵,延展教学内容,呈现知识全景。
二、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与如实观照
1.忠实于教材不等于照本宣科 教材内容的片段性是教材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是“装不下”而不是“不想装、不能装”,那些教材中放不下的、留白的部分正式教师所应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发现,教师不开展延展性教学,源于一种错误的教材理解:忠实于教材就是要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可是,如果所谓“忠实”,是与教材“一模一样”,那学生有教材就可以了,要教师何用?事实上,“忠实”二字内涵着极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极高的教学艺术去践行,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忠实”是按照教材内在的知识脉络开展教学,包括知识点的延展,创造性的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建构体系,不完成这些动作,教师就势必沦为教材的宣讲机,教学过程也必然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2.教材理解的本质是发掘教材背后的知识宝藏 教材的知识点犹如知识海洋中的一个个岛礁,拙劣的教师总是死死盯着岛礁而忘记了周围大片的海洋。年轻时期领导了戊戌变法的梁启超,在其后的人生中,苦苦钻研学问,贯通中西,精研历史,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学者。可以说,梁启超是近代拥有传奇人生的人,是以其精神激励近代中国新青年和塑造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人。凡此种种,教材中并为涉及,致使学生对其印象仅仅停留在“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上。如果教师不能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宝藏,只是片面地给学生输入书本中的内容,就很容易造成一系列“历史的误解”。
教材理解不仅仅是理解教材,更是理解教材的言外之意、无字之文,教师要能够深挖教材内容背后的东西,能够围绕一个知识点讲出前因后果和“所以然”来,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图景,让学生形成知识建构的“脚手架”,学会拥抱知识的海洋,这才是教材理解的本质。
3.创造性的理解便是如实观照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材的固定性限制了教师的自有发挥,教材不需要创造地理解,只需要如实开展教学。教师所理解遵照执行的“如实”并不是教材本身所要求的真实。教材并未给人物定性,是教师机械的教学给本来丰富多彩的任务定了性,由此延展开来,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了片面性、零碎性。
然而,建构主义所推崇的学习并非如此,学习内容要内化到学生的原由知识图式中,必须要具有完整、情绪带动、逻辑合理、与原由知识体系相互衔接等特征,很显然,教师通常所认为的“如实”并不能达到这几个要求。创造性的教材理解,就是要求基于教材的知识点,拓展知识面,才能让学生有情感带入,才能因为逻辑合理、完整细致而记忆深刻,才能形成知识的内化,而不是机械记忆。从这一角度看,创造性理解教材不仅仅不与应试的要求相冲突,某种程度上,教师只有在创造地理解下才能做到对教材的如实观照。
三、结论
由于知识结构存在欠缺,教育观念落后,加之对“应试”的片面强调和畸形理解,导致了以欠发达地区为主的对教材理解的普遍忽视和误解,以致“忠实于教材”“遵守教学大纲”等要求最终都走向了照本宣科的极端。缺乏情境性、缺乏情绪带动,结构不完整、逻辑不合理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是造成大面积无效学习的罪魁祸首。
教材因其容量有限,才需要教师补充、发挥和延展,也正是教材之外理解教材的工作才构成了教学真正的价值。教师正是因为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向知识海洋的纵深探索,向不同价值体系的边缘探颐索隐,才最大程度还学生一个知识的全貌。基于此,教师要重视创造性的教材理解,打破惯常思维,向书本之外拓展,发掘教材背后的知识宝藏,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