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盆腔炎后遗盆腔痛疗效观察
2019-04-08史桂荣
史桂荣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200)
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1]。急性盆腔炎后常见并发症有不孕症、慢性盆腔痛、异位妊娠等,其中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持续性钝痛及隐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或月经前后加剧,疼痛持续达6月以上,呈非周期性,且对非阿片类药物无效。我院用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盆腔炎后遗盆腔痛有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昌平区中医医院针灸门诊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年龄23~43岁,平均(30.51±1.20)岁;CPP病程9~30个月,平均(12.35±2.75)个月;VAS评分(5.10±0.35)分;痛经10例,下腹痛20例。观察组年龄24~45岁,平均(31.73±1.23)岁;CPP病程10~35个月,平均(13.45±2.60)个月;VAS评分(5.15±0.65)分;痛经12例,下腹痛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2010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盆腔炎诊断方案[2],①最低标准: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压痛;②附诊断标准:口腔温度超过38.3℃,宫颈或阴道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湿片镜检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应蛋白升高,实验室证实的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阳性;③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脓肿,或腹腔镜发现盆腔炎征象。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试行版)中有关标准。主症为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次症为月经量多、经色黯红、夹血块,瘀块排除则痛减,经前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胁或乳房胀痛,带下量多色黄,低热起伏。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涩或弦涩。主症2项及以上,次症3项及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纳入标准:有盆腔炎病史,经抗生素治疗后缓解,盆腔炎后遗留有经常的反复的下腹痛且NRS≥3分,无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腹部疼痛。
排除标准:急性盆腔炎症状未缓解,妊娠期等处于特殊时期,对药物过敏,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莫西沙星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50049)400mg,口服,日1次,连续治疗3周;康妇消炎栓[葵花药业集团(伊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3022143]1枚,睡前肛用,日1次,连用3周,经期停用。
治疗组给予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针刺取双侧三阴交、双侧带脉、双侧太冲。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时垂直刺入约0.2~0.3寸,行小幅度捻转至局部胀感后留针30min。起针时用干棉签按压,日1次,连续治疗3周。针刺结束后再行温针灸,选中极、关元、气海、双侧子宫、双侧归来,辅助温针灸治疗(通慈牌艾绒柱,17mm×30mm/粒)。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将针灸针迅速刺入穴位,缓慢捻针,以得气为度,得气后于针柄之上置直径为1cm左右的艾绒团,在艾灸与皮肤之间垫小块隔热板,防止温热感过强或者艾绒团脱离后掉至皮肤上而出现烫伤,然后点燃施灸,每日每穴3壮,日1次,连续治疗3周,经期停止。
3 观察指标
用数字分级化(NRS)评分对疼痛进行评分,0~10分代表不同的疼痛分级,0分代表无疼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
4 疗效标准
痊愈: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胀痛等症状消失,月经正常无血块,妇科检查正常,症候体征总积分减少程度大于等于95%,停止治疗后1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月经正常有少量血块,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症候体征总积分减少70%~94%。有效: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胀痛等症状有所减轻,月经正常有少量血块,妇科检查有所改善,症候体征总积分减少程度达30%~69%。无效:下腹部疼痛及腰骶部胀痛等症状无减轻或加重,妇科检查无改善或加重,症候体征总积分减少程度不足30%。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CRP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CRP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CRP水平及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NRS疼痛评分(分) CRP(mg/L) 临床症状积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0 6.50±1.235 4.35±1.631* 15.87±7.26 8.54±2.32* 32.90±9.58 19.24±6.35*治疗组 20 6.70±1.261 1.05±0.887*△ 16.36±6.21 5.87±1.79*△ 33.87±8.49 12.21±5.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腹痛”范畴。湿热之邪,流注下焦日久损伤带脉、冲任二脉。带脉穴是足少阳与带脉的交会穴,可调冲任、理下焦。中极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有调理冲任、理气活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胃、益肝肾、理气血、祛湿热功效。子宫穴为经外奇穴,能温固下元,专治胞宫诸疾。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主治痛经、带下病等妇科疾病。关元属任脉,小肠募穴,为冲脉起点,为足三阴、任脉之会,灸之可暖下焦而温养冲任。气海调气以行滞,灸则温通散寒。诸穴相配,有温通经络、活血止痛之效。针刺可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炎症[3]。温针灸可温通经络气血,增强局部血液循环。
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盆腔炎后遗盆腔痛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