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疗效观察
2019-04-08杨建美
杨建美
(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儿科一病区,山东 菏泽 274035)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症病变性疾病[1]。我科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迁延期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3例,均为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我院儿科就诊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6个月~1岁10例,1~5岁10例,5~10岁13例,10~14岁6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15个月,平均(7.3±1.5)个月;呼吸道感染18例,消化道感染10例,二者合并感染11例。对照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1~5岁11例,5~10岁11例,10~14岁4例;病程最短25天,最长14个月,平均(6.7±1.8)个月;呼吸道感染20例,消化道感染5例,二者合并感染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1999年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2]。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心电图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早搏,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或心肌钙蛋白阳性。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证,心悸、胸闷或胸痛,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分期标准:①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且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②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③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属于迁延期;②年龄6个月至18岁;③自愿参加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伴高热者;②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③对治疗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利巴韦林注射液(山东圣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3099)10~15mg(体质量计算)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5天。生脉注射液(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Z51021921)10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日1次。果糖口服液10mg,辅酶Q105~20mg,维生素C100mg,每日3次,均口服。共治疗1个月。
治疗组: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太子参5~10g,麦冬5~10 g,五味子3~5g,茯苓5~10g,炙甘草5~10g,白芍5~10g,桂枝2~5g,阿胶5~10g。自汗加龙骨、牡蛎、浮小麦、炒白术,盗汗加黄芪、黄连、生地、熟地、黄柏、当归,眠差加酸枣仁、茯神、丝瓜络,早搏为主加桑寄生、珍珠母、生龙齿,心肌缺血加川芎、赤芍,心悸、脉结代加甘松、万年青。水煎2次共100~200mL,每次25~50mL,分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共治疗1个月。
3 观察指标
观察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包括心悸、胸闷、胸痛、憋气、乏力、气短6项,分无、轻、中、重,分别积0、2、4、6分,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天冬氨基转氨酶(AST),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超声心电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早搏情况。
用SPA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症状积分减少大于等于90%。显效:胸闷、心悸、乏力、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减少67%~89%。有效:胸闷、心悸减轻,乏力缓解,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3%~66%。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加重,主症积分减少小于33%。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CK-MB(U/L) cTnI(g/L)治疗组 39 治疗前 32.69±9.38 0.173±0.015治疗后 14.65±9.26*△ 0.143±0.011*△对照组 34 治疗前 32.47±8.64 0.176±0.019治疗后 22.64±8.53* 0.156±0.012*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LVEDD(mm) LVEF(%)治疗组 39 治疗前 53.68±7.35 60.35±10.52治疗后 46.17±7.23△ 68.23±8.56△对照组 34 治疗前 53.62±7.16 60.32±11.24治疗后 50.18±7.02 62.98±9.58
6 讨 论
心肌炎由各种感染性、中毒性、结缔组织性过程侵犯心肌所致[4]。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有时病变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小儿的心肌炎多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5]。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正气未充,因此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
本病属中医“心瘅”、“心悸”、“怔忡”等范畴。《诸病源候论》谓:“凡温热之病,四五日之后,热入里,内热腹满者,宜下之。若热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虚气逆,热结胸上,则胸痞慢短气,谓之结胸也。”《婴童百问》谓:“心藏神而恶热。小儿体性多热,若感风邪,则风热搏与脏腑,其气郁愤,内乘于心,令儿神志不宁,故发为惊。若惊甚不已,则悸动不宁,是为惊悸之病。”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于感邪风热毒之邪侵袭入里,蕴结于心,若病邪不去,毒热之邪痹阻心脉,脉道不通,痰瘀互结。病情进展,久而耗气伤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益气复脉,桂枝、白芍、阿胶温经通络、养阴补血。诸药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复脉、宁心安神之功。
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可有效缓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且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