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礼县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4-08杨旭东王次燕张永明杜辰生

甘肃农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礼县全膜旱作

杨旭东,王次燕,张永明,杜辰生

甘肃省礼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礼县 742200

玉米是礼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的丰欠,直接影响全县粮食安全。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饱工程项目的实施,使礼县县玉米单产、总产显著提升,全县粮食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旱作农业项目(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施,使地膜覆盖技术的增温、保墒、增产机理进一步得到了充分验证,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面积不断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项目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推广全膜玉米70多万亩,增产粮食约9 800万kg,增值1.8亿元。为全县群众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生产现状

2016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4.8万亩,其中全膜玉米9.52万亩,平均单产557.4kg;2017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4.78万亩,其中全膜玉米10.2491万亩,平均单产651.8kg;2018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14.65万亩,其中全膜玉米10.2428万亩,平均单产 638.9kg。生产中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兴达1号,兴达5号、东单13、东单818、大丰30、富友968、先玉335、玉源7879等品种。

(一)玉米种植区域布局

礼县玉米生产区域根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1.西汉水上游东北部、东南部的浅山干旱区、二阴区。包括宽川、红河、马河、盐官等11个乡镇,种植面积约5.58万亩。该区域光照充足,降雨适中,土地肥沃,地块较大,适宜机械化耕种,种植大户、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布较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是该县玉米生产的主要产区。

2.西汉水下游半山易旱区。包括江口、雷王、中坝、龙林、白关等12个乡镇,种植面积约5.8万亩。该区域土壤瘠薄,降雨量相对较少,生产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该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全膜玉米推广的最适宜区。

3.西汉水流域及其支流的川坝河谷区。包括红河、盐关、祁山等15个乡镇,种植面积2.94万亩。该区域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有一定灌溉设施,是该县的“田心地胆”,适宜发展高效立体农业。

4.高寒阴湿区。包括固城、崖城、湫山、上坪等9个乡镇的海拔1 800至2 000m的地区,种植面积0.35万亩。这是该县玉米种植的新生力量,因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绝大多数地方历史上不能种植玉米,但通过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玉米种植。

(二)玉米不同分类调查

第一,按照玉米熟期分类。

第二,按照用途分类。

第三,按照有膜和无膜分类。

第四,按照灌溉和旱作分类。

第五,按照技术类别分类。

第六,按照播种和收获方式分类。

二、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礼县是一个雨养旱作农业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不足,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70%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干旱是礼县农业持续稳定生产的主要瓶颈。春播时如遇到干旱,会导致播种质量下降,出苗不齐,易造成缺苗断垄而降低群体密度;伏旱正值玉米抽雄吐丝期,此期是玉米全生育期需水的最高峰期,此时如遇干旱,俗称“卡脖旱”,导致玉米不能正常授粉,常出现空杆、穗粒少、结实差等。此外, 霜冻、雹灾也频繁发生。

表1 按玉米熟期分类情况表(2018年)

表2 按玉米生产用途分类情况表 (2018年)

表3 按有膜和无膜玉米分类情况表 (2018年) 单位:万亩

表4 按灌溉和旱作玉米分类情况表 (2018年) 单位:万亩

(二)旱作农业即全膜玉米发展不够平衡

近年来,礼县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生产条件较好,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推广,该区农民群众基本掌握了栽培技术要点,全膜玉米也取得了较好收成,玉米产量大幅度提升。而边远山区、高寒阴湿地区全膜玉米推广相对滞后,物资投放率及技术普及率较低,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还存在盲区,与旱作农业主推区差距较大。

(三)“白色污染”越来越重

礼县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至今已有30多年,虽然增加了数以万计的粮食,对于解决群众温饱,摆脱贫困起到了非常主要的作用。但由于地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废旧地膜回收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力等原因,导致该县土壤污染严重。

(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礼县耕地中90%以上的属山地,地块小,坡度大,不宜机械化作业。据调查:2018年,全县玉米生产中机耕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25%,机播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8.5%,机管面积为0,机收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4%,机收粒面积为0,机械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了玉米的种植效益。

(五)玉米品种多而杂,主推品种、搭配品种不明确

目前,礼县种植的玉米品种多达30多个,品种乱而杂,主推品种不明确,搭配品种不合理,尽管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有关部门联合进行市场整顿,但玉米品种乱而杂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三、玉米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目前,礼县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干旱、冻害、雹灾等灾害性天气时常发生,特别是持续的干旱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今后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改造、自然降雨的收集利用方面下功夫,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的思想意识,积极落实各项抗旱增收措施,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力争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表5 按技术类别分类统计表 (2018年)

表6 按播种和收获方式分类情况表 (2018年)

(二)建立健全玉米产业体系

拟定行动方案,制定惠农政策等,为玉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力度

为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步伐,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帮带作用,针对边远山区、高寒阴湿地区自然条件差,旱作农业发展起步晚,推广缓慢、种植效益不高的实际,要以旱作农业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大旱作农业的实施力度,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增加物质、资金投入等办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四)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畜牧业过渡转化是玉米转化的主要流向。因此,发展壮大玉米产业,首先必须做大做强畜牧产业。通过扩大种植生长势强,产草量高的粮饲兼用型品种,推广玉米青贮技术及秸秆揉丝技术,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行“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生产模式,形成“粮多—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体系。以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巩固提高土壤肥力,发展绿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减肥增效。

(五)实行“控膜减害”和农膜全回收、无残留、零污染

地膜覆盖技术是我县近些年来推广效益及群众认知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残膜的污染问题不容乐观,如何处理投入与产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迫在眉睫。具体措施上应如下推广:

1.推广集成膜替代技术。以秸秆覆盖、生草覆盖、保水剂、抗旱抗逆制剂、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替代地膜覆盖,实现地膜减量,从源头上控制残膜危害。

2.推广全膜改半膜覆盖或露地种植。礼县玉米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 450至1 750m半山地区,该区域≥10℃的积温3 1000℃,完全能够保证中熟或中晚熟品种正常成熟。加之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饱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广半膜玉米有较好的基础,虽然增产幅度不及全膜覆盖的显著,但较露地种植的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增产效益。因此,循序渐进推广全膜覆盖改为半膜覆盖或露地种植,减少地膜用量,减轻对环境污染。

3.推广一膜两年用技术。生产实践证明:一膜两年用技术能够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今后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将该技术作为地膜减量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的主要措施,扩大二茬玉米种植,注重技术创新研发,加强田间管理等,使该技术日趋完善。

4.推广使用降解膜。降解膜在礼县经2016年、2017年两年的多点试验,已取得了较好的“减污增产”效果。但因成本较高,推广存在一定难度,还需政府部门加大补贴力度。

5.加强废旧地膜的回收。目前,礼县正组织废旧地膜“以旧换新”项目的实施,今后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以旧换新份额,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力争达到“控膜减害”的目的和效果。

6.集成推广各项增产措施。玉米增产靠综合性的技术措施。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集成推广各项技术措施,以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礼县全膜旱作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对小麦土壤氮素矿化、无机氮及产量的影响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春油菜青杂5号不同覆盖模式温度、水分效应研究
驰援
青海省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