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2019-04-08李祖其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神经内科

李祖其,李 多*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8)

蛛网膜下腔出血近年来已经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血管出现畸形,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人在情绪较为激动或过度用力的情况下罹患该疾病的可能性较大[1]。本文分析神经内科规范化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并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60~73岁,平均(65.8f0.9)岁,发病时间1~17小时,平均(5.4f0.7)h;治疗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2~74岁,平均(65.6f0.7)岁,发病时间1~15小时,平均(5.2f0.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传统治疗,常规脱水、降颅内压、止血、解痉治疗,具体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治疗组实施神经内科规范化治疗,主要以因病治疗为基本原则,通过CT检查等方式,对发病原因进行确定,随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腰大池置管脑脊液引流术和甘露醇等进行治疗。并通过分析病历的方式,总结归纳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特点。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2)住院时间;(3)总有效率;(4)病情特点。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在治疗彻底消失,出血病灶检查确定已经完全去除;有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明显减轻,出血病灶面积检查确定缩小程度在50%以上;无效: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表现在后没有减轻,出血病灶面积检查确定缩小程度在50%以下,或病情加重[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

治疗组并发症仅4例(10.4%),少于对照组的13例(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

2.2 住院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6.29f2.57)d和(10.38f2.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294,P<0.05)。

2.3 总有效率

治疗组患者病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n(%)]

2.4 病情特点

通过对7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的病历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其病情表现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并发症种类多,且发生率较高,临床死亡率非常高;②发病后存在显著意识障碍;③大多数情况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但发病往往缺少明确的诱导因素;④发病的初期阶段大多数患者不会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出现,脑膜刺激征也通常表现为阴性。

3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会导致颅内压水平明显升高,继发出现脑血管痉挛等病理学现象。青年患者发病后的表现较为典型,诊断也相对容易,但老年人在发病之后的症状表现往往不够典型,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的可能性会明显加大,死亡率水平较高[3,4]。

从本次研究分析当中发现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临床表现特点可以看出,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是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发病之后的病情表现特点,与年轻人之间比较,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且病情变现不够典型。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治疗与护理干预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针对性,为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从而确保治疗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使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更加理想,充分保证患者安全。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可进一步症状,在临床上根据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特点,采用神经内科规范化治疗方案对其进行治疗,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神经内科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