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堂提问的四“忌”四“宜”

2019-04-07许利芳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树叶词语颜色

许利芳

课堂提问是课堂上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思维的碰撞,获得新的知识体验。同时,也能顺利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检查教与学的效果,是教师及时接收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

一、忌命令威吓,宜以导为主

教师命令学生去思考、把问题强压给学生而不予引导,学生就会视问题为负担,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迫于老师的威力,勉强去思考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大打折扣。老师越是厉害,越是逼迫,越会产生“为老师而学”的心理。这种方式导致的后果是用鞭抽抽就动动,不抽就不动的不良局面。

提问宜以导为主,要始终秉持问题是为学生的“学”而提。教学虽然是双边活动,但终究“学”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课堂提问的引导性。如一位老师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首先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想一想西沙群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果出现了“五光十色”“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珊瑚”等各种各样的答案。本来是想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会抓关键词,但这位老师所举反而让学生更加找不到方向。老师不如先让学生圈出感兴趣的词语,然后引申提问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从哪里能更快地看出本段的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要了解本段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关键语句的方法。只有提问有引导性,才能激起学生想“学”的胃口,才能让学生在引导的基础上掌握学的方法。

二、忌步步紧逼,宜明确目标

有的教师提问时强迫学生思考,惯用一种提问方法:一提一大串,再提还是一大串。简单的,学生还好对付,难度较大的问题非但不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课堂提问宜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要使问题难易适中,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太简单的问题,容易让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学的”;太难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最好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蹦一蹦就可以摘到果实,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忌繁杂无序,宜换位提问

问题设计忌繁杂无序。问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目标勉强能完成,也会给同学们留下东跑西蹿的感觉。如一位老师在讲解《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时,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了两组词语:“潺潺的流水、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为一组,“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为一组。之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把这两组词放在一起,有什么发现吗?”结果学生不知所云,老师的意图是想要学生把这两组词语区分为描写景物和描写人物的词语,进而体会人景相融的意境,再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当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提问不当,导致学生厘不清问题的方向。

教师要想提问有效,宜“换位提问”。师生提问变换角色,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另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好问的意识。

四、忌自问自答,宜培养能力

有的教师提问后,不管是什么问题,学生刚开始思考,自己便念出了答案。这些老师往往比较心急,或觉得题目较易。如果经常性的自问自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学生会认为课是老师“讲”的,而不是他们“学”的,学生只不过是老师的陪衬,用不着动脑筋。所以,在上课提问时,切忌不能自问自答。那样的话,不仅提问的意义被歪曲,而且提问的作用也消失了,教师依然走进“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圈子里。

课堂提问宜培养能力。既要注意教法又要注意学法。如:作文课上的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部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编者之一左兆军老师在教材培训时曾经谈过一个辅导学生作文的经历:让孩子们去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结果孩子们回来说,那棵树长得非常茂密,就像是一把绿色的大伞。老师接着说,你们看到的树是课文中描写的树,不是自己观察到的树。树下有很多树叶,你们觉得颜色浅的树叶味儿比较大呢,还是颜色深的树叶味儿大呢?学生爭先恐后地说:“老师,颜色深的树叶味儿大。”老师接着问:“那么颜色浅的树叶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呢?颜色深的树叶又是从哪里掉下来的?”孩子们傻眼了,赶紧再跑过去观察……就这样,在左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足足观察了两个小时,家长后来跟左老师打电话说:“左老师,现在孩子写作文那可是刹不住车呀!”正是因为左兆军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为了回答问题,学会了观察、思考,让学生能够通过回答,既学知识又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举一反三,逐渐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猜你喜欢

树叶词语颜色
容易混淆的词语
树叶的不同称呼
特殊颜色的水
一枚词语一门静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