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及对策

2019-04-07吴晓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历史课堂教学

吴晓华

初中历史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只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而言,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广泛存在,虽然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和学校开始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程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是仍旧收效不大。为此,笔者对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教学提供借鉴。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分析

1.课程设计不够科学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是所谓的“副科”,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够用心和精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中也比较随意和机械化,这就使得很多课程的进行都是照本宣科,读一读、背一背就了事,历史学习成为了简单的记忆过程,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激发,教师教学中的张力没有得到体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也难以达成。

2.课程组织不够生动 初中历史教学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较深,即便是在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当下,课程组织中的各种问题也普遍存在。首先是对于多媒体设备使用的不当,多媒体技术是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它能够满足历史教师表达感情、充实内容以及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需要,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很多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当,造成了课程中的图片和视频内容较多,而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的语言介绍与评价却严重不足,这就导致历史教学不能深入历史问题的内核,教学的本质缺失严重[1]。其次,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尺度掌握不够合理,对于课堂氛围的调控能力也存在缺陷,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不当,或者停留在表层,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或者难度太大,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不能使学生全面参与。

3.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课堂节奏的掌握和控制却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在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而设计的环节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意愿和兴趣考虑不周,盲目引导学生开展游戏以及情景模拟活动,气氛看似较为热烈,可是活动却极易偏离了教学目标,造成了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停留在表层,课程改革纯粹成为了“走过场”,必然会导致教学的低效性[2]。

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

1.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历史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为此,历史教师应该首先关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以及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历史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正确认识历史教学的规律,掌握教学中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从而做好课程设计,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充实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另外一方面,历史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利用多媒体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从而能够从更广阔的空间中、更加便利的教学手段中,获得教学创新的灵感。

2.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好科学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 学生是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总结教学规律和教学经验,摸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课程设计。在课程组织当中,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兴趣点以及课堂氛围的变化,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将课程进度控制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防止课程进行中的“跑偏”;教师还应该深入认识历史特点,深化教学内涵,将教学与学生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真情实感,利用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打造一个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脉络,以自身抑扬顿挫的语言评述,将知识点鲜明地表达出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国情感。

结语:历史是一门卷帙浩繁、内容生动的课程,它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串联起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史;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主要针对本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力求使学生们在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当中,树立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从而牢记自身使命,树立崇高理想。历史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人才培养使命,加强学习,积累经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历史课堂教学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