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原则与方法
2019-04-07任水莲
任水莲
随着德育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会更加侧重同德育知识相结合,让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之中,这一举措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尤为明显。很多语文教师也会有这种意识进行德育渗透,但老师们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方法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误区,所以搞清楚在中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格外重要。
一、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坚持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并重 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在综合实践活动里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并重。由于是在语文学科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那么这些活动就必然要与语文知识相联系,同时语文教学必须要抛弃工具论[1],在这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重视德育的培育。所以教师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如何把课本上的语文教学知识同活动相联系,一般情况下我们所开展的活动要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依托,不能把活动纯粹当作一个娱乐项目;其次基于语文的学科特性,我们开展这种实践活动时,为了更好地同一些德育主题相结合,教师还要注重把德育的环节渗透进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既进行学科知识教育,又进行德育知识教育,并且二者地位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2.注重灵活性 进行德育渗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注重灵活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充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真正把德育教育做到灵活多变,让学生易于接受。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新方式或者开辟第二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相关知识,这就让教学更加具有灵活性。同样地,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时也要秉持灵活性的特点,不能把在活动中开展的德育教育同日常课堂上德育教育混同,如果在这里还采取日常上课说教的方法,不仅与我们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实践活动相背离,也不利于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吸收。
二、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把德育教育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 具体把德育渗透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把德育教育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同样这种方法的运用也是体现了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并重的原则。只有当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与实践活动的内容相呼应之后,才能让德育教育开展得更加顺利,也能让学生接受吸收得更快。例如在“五四青年节”举办“放飞青春、诗意歌唱”的诗歌朗诵活动中,老师会给予学生在诗歌选择上的一些建议和指导,让学生重点突出青春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与时代主旋律相呼应,做新时代的新青年,既要实现个人梦想,也要有家国情怀,实现“中国梦”。那么这个时候教师进行的德育教育就应该充分同“中国梦”这个主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感受着爱国的教育,同时坚定自己的爱国理想信念。教师在这个时候把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糅合,就能够在一次综合活动中实现多赢的目的,让学生以新奇的方式接受学科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并能把德育教育的结果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将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更应该把实践活动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德育渗透。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深入的分析[2],充分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时就能有所侧重,那么渗透在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也就能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加认识到自己在道德品质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就能够促使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帮助每一个学生接受有效的德育教育。
3.注重德育渗透方法的创新性 教师在开展德育渗透过程中,更要重视方法的创新性。教师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弄清楚德育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3]只有这样才能设计更多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方法。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德育教育更多的是对语文课程知识的一种衔接与升华,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也要多增加德育教育的环节,让德育渗透的方法充满新意。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后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让同学们在阅读完课本教材的基础上,自主查阅相关格物致知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的方式,去探讨、去分享。这种在学习之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会多去思考一下自己在具体生活中是否以及怎样保持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主动参与这些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主动去探求我们德育渗透的目的,真正让自己明白在今后生活中该如何做,这种德育渗透对学生来说就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时,进行相关德育内容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在语文综合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时,更要坚持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并重、坚持注重德育渗透灵活性的原则,让活动中德育同语文知识深度结合,让学生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