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叙史 以图启思
——浅析历史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019-04-07谢文璇
谢文璇
所有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发生发展的,更离不开具体人物的活动。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课文中的历史插图便成为历史教师最为方便、直观的教学道具。初中课堂教学上,历史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学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到历史的本质联系。
一、历史教材插图的分类
初中历史教材包含有大量的历史插图,有些是彩色的,有些是黑白的,这些插图在新编历史教材中约占40%的篇幅,是初中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所使用的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插图主要包括人物画、文物图、遗址器物等,教学插图生动地表现了历史,再现了历史。历史插图是初中历史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辨别历史教材插图的特点,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课文教学插图内容的结构,掌握教学插图的要点,借助教学插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准确的认识历史插图画面所表现的史学本质。
1.历史文物图 历史文物图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墓葬、古代兵器以及历代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等,它们具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当成实物史料来看待。例如,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页的彩图中,有一幅《北京人头盖骨》和《北京人牙齿》图。这两张图像不仅仅为历史考古学家研究北京人的特征和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也间接的渗透着一个重要的历史知识:化石才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历史想象图 历史想象图是画家根据历史文献和自己的感悟所描绘出来的想象图,包括人物画像、雕像以及各种类型的历史场景等。它们生动地再现了特定时间下的历史情景,给人以鲜活的立体感。历史想象图是依据真实历史的想象,可以表现历史事件的很多细节。如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页的彩图中,有一幅《北京人狩猎场景》的想象图,他们一般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一起劳作,一起分享劳动成果,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幅《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还原了当时北京人劳作生活的真实历史情景,学生看了这幅图,再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相结合,就会对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的原始人有更为形象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这幅图,诱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北京人要过着群居的生活?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层层递进,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的完整和饱满。
二、历史教材插图的作用
1.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教育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人们从不同途径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最后能保存15%,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最后能够记忆40%。然而,如果我们把两种途径结合起来,人们能够记住的有效信息就可能高达75%。曾然,历史学科所要熟记的内容很多,历史线条纷繁复杂,知识点零碎,年代、地点、人物、事件颇多,学生很难记住。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除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样的启发方法外,还要动员学生的视觉功能,结合教材中的课文插图进行教学,动静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位中学历史教师在讲到《1848年欧洲革命》这一课时,对两个班级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试验。课文中有这样一幅插图名叫《法国别动队》,课文中的描述非常简单:临时政府让以青年为代表的流氓无产者组成别动队,策划屠杀巴黎工人。在A班讲到这里时,教师一边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分析这幅教材插图,一边描述到:这些别动队的成员大多都是1520岁的无业游民和无固定职业的人,他们被称为流氓无产者。这些人1520岁的无业游民和无固定职业人头戴帽子,斜斜歪歪的,眼神斜视且凶煞,衣服破破烂烂,可谓真正的地痞无赖。这些可恨的无赖流氓,为了能够每天得到一个半法郎的报酬便就愿意成为临时政府镇压工人的剑子手。然而,这位老师在B班讲到这一片段时,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看图。过后两天,老师分别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不难发现,A班同学有将近80%的学生能记起六月起义的原因、别动队成员的丑陋形态和流氓无产者的名称,而B班同学却有80%已经出现历史史实混淆和记忆模糊的现象。这个测试表明,看图像比看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味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历史教学现状,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本插图的理解和重视。
2.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仔细分析初中历史教材的,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插图的功能主要有:第一,以图叙史。例如“敌后抗战”,在课文的正文中并没有提起地道战的作战方式,只有占满单页二分之一的插图。第二,以图填文。例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教材文字里并没有完整、全面的介绍。第三,以图启思。初中历史教材在表达方式上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以文字表达为主,完全转向图文并茂的编排。所以,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与课文重点内容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识图能力是突出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重点的有效途径。
例如,《冷战》一课中的《柏林墙》图,在教学中,如果把图中柏林墙东西两边行走的人民,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柏林墙上厚重的水泥墙以及望不到边际的通电铁丝网这些内容,予以有情感的表述,那么,学生对于冷战对世界的影响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部编版《中国历史》中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其中“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传统街道的改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变化”等内容,既繁杂又枯燥无味,如果能很好地结合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以及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等插图加以讲解,学生就可以较容易地理解这方面的内容。
初中教材编写为了更好的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汇编的过程中往往或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编写过程中着重注意图文搭配,这样不仅使得教材更加的饱满有厚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连接学生与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纽带,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更好的引导学习历史史实,因势利导。
3.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来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将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所产生的影响,迁移到新知识、新技能上。例如《罗斯福新政》这幅插图,教材内容虽然已经说明,罗斯福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39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1932年赢得了总统大选,到他去世时连续4次当选美国总统。他是美国著名的改革家,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美国的经济形势,在新政的实施过程中,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单依靠课文的正文来引导学生理解罗斯福新政显然是不够的,应该适时、合理的引导学生利用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罗斯福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深受这种性格影响。通过插图,学生加深了对罗斯福坚强果断、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历史特征绝大多数是相比较后才会被认知、发现的,而教材中的多数插图刚好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比较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事物的内在特征,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述《南京条约》的内容时,特别是讲到五口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这一子目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清朝疆域图》,让学生注意五口通商具体的地理位置;而在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时,便可以再次利用到上节课在讲述《南京条约》时教师向同学们展示的《清朝疆域图》,引导学生在同一张地图上找出不同时期中国被迫开放的地方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很快的发现《南京条约》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都在沿海,而《马关条约》开放的商埠已经深入到中国内地。教师通过上述引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加深对于条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明白正是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才会让中国任人宰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