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助力《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教学“乘风破浪”

2019-04-07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反思,即反省,思考之意,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取主题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但要发挥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增效功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反思。教师需要从主题情境的选择、主题情境的设计、主题情境的应用三大环节进行反思,力求主题情境教学法对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功能的更大化。本文以《公民的姓名权与隐私权》一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主题情境的选择,影响课堂教学的广度

主题情境的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广度。只有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真实性的主题情境,才是恰当的选择,才可能拓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广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具有生活性,宜近忌远。《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本身常会给人以严肃、空泛的感觉,特别是对于身心发育还未成熟的初中生而言,更易产生距离感。主题情境的介入客观上能拉近教材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但如果主题情境选择脱离学生生活,远离学生实际,那么,该主题情境将形同虚设,不能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学生无法将知识内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主题情境的选择尽管来自于生活,但该生活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不为本地学生所熟知、认知的生活,这样的主题情境依然起不到媒介与桥梁作用,只是个花架子。故主题情境的生活性宜近忌远。如在教学《公民的姓名权与隐私权》时,选择“微信来了,你的隐私准备好了吗?”作为主题情境,围绕微信朋友圈的“涉密”“泄密”“保密”三个连续性的情境,这样的主题情境能拉近情境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有话可说,有观点想表达,自然就会参与课堂、融入课堂,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

2.富有趣味性,宜浓忌淡。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罗斯教育家赞科夫也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可见,有了兴趣这位“老师”,学习自然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主题情境的选择便要做到这一点。

3.存有真实性,宜真忌假。求真务实本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宗旨之一,也是整个教育的要求。这一要求应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选择时也务必要遵循真实性这一原则。教师在选择主题情境时需要精选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或者近似真实的情境作为案例,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加以改编和提升。

二、主题情境的设计,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研究主题情境的设计,尽最大可能完善设计。

1.体现探究引导,避免肤浅儿戏。首先,主题情境的问题设计要呈梯度、显层次。主题情境之间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是由浅入深,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教材问题。其次,主题情境的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究性。要设计有价值的、值得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应果断摒弃。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更深更高的层次和水平,避免问题肤浅儿戏,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聚焦主干知识,避免繁琐拖沓。每一课时必定有其主干知识,即重点知识,故教学中必然也要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学生掌握全部知识,都能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势必把握不住重点,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在一次《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时,有位教师将课本里的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问题,可谓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但最终这些多如牛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偏离了主要航线,淡化了教学重点,影响了教学的节奏。故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聚焦主干知识,至于一些细枝末节,应大胆舍弃,避免繁琐拖沓。

3.紧扣教材内容,避免空洞游离。主题情境只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终究是服务教学的。因此,主题情境的问题设计必须紧扣教材内容,脱离教材内容的设计,势必空洞无物,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如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时,用了“端午”这一传统节日作为情境题材,但在教学中却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大诗人屈原是因为什么而投河自尽的吗?瞬间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味了,变成了语文、历史课堂。游离了教学内容,无功而返。

三、主题情境的应用,提升课堂教学的亮度

1.勇于创新,切莫墨守成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更是主题情境的应用者。主题情境较其他教学模式,可能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易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但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是独立的、灵动的、有鲜明的个性。所以,同样的主题情境可能适应这批学生、这个班的学生,但对别的班级就未必了。而教师是最清楚该主题情境是否适合本课内容的教学、是否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寻找更适合本班学生的主题情境进行教学。

2.敢于质疑,切莫畏首畏尾。质疑是一个人进步的源泉。教学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要想有长足发展,质疑便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主题情境教学法,这一主题情境的选择、设计,可能是集体的智慧,貌似特别珍贵、完美,但再珍贵完美的东西都有可能有瑕疵。当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主题情境的选择、设计有问题,或有遗漏,应毫不犹豫地进行修改、增设。

3.善于变通,切莫拘泥刻板。正所谓:“变则通,停则滞。”变通方能使人前进,对于教学亦然适应。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主题情境的个数、顺序,都应视具体教学实际而定。其中学生便是教学实际的变数,不同的学生能接受的情境也不尽相同,能接受的情境问题也不同,故教师要善于变通,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接受同一主题情境及问题,要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