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阅读教学,提升思维灵动性
———以《赵州桥》教学为例
2019-04-07◎
◎
当前强调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除了要教授学生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就是学生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当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提升他们思维的灵动性。本文就以《赵州桥》为例,具体分析了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激发他们的思维创造性
在学习文章的第一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并且依照文中出现的次序展示出一些词语,包括:赵州桥、李春和一千四百多年,让学生使用给出的词语描述这一片段的内容。学生通过变换这三个词语的次序,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段落内容。之所以给学生展示这几个词语,目的就是要降低小学生概括段落内容的困难程度,帮助他们找出主要因素。而学生要是只停留在按照次序用这些词语描述段落上,就只是让他们限制在使用关键词造句上,虽然看起来他们大概了解这一段的内容,但是其实他们只是造句,而未将句子和文章内容进行联系。这样的做法可以把思维灵活性以及概括性进行组合训练,帮助学生重组思维内容,将多种思维特性进行配合,促进他们概括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事物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一般会体现在学生的推理能力上,深刻性一般体现在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程度上。学生的识字能力提升和思维的逻辑性以及深刻性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将深刻性以及逻辑性进行结合,就能够打破传统机械记忆式识字方法中的不足。
在本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习“击”和“举”,教师就可以让他们用找朋友的方式找出两个生字之间相似的地方。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第二小节中找出两个生字的好朋友,找出它们身上相同的部件,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认识这个部件的由来。教师可以先把“手”的篆书写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猜,并且和两个字相同的地方进行对比,学生就能够知道哪个是对“手”字的简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形象化的推理,之后过渡到抽象推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举”和“手”字都有相同的部件,那么两个字都和什么有联系呢?学生可以答出都和手有关,教师可以让大家拿出自己的手,跟着教师说的字做动作,之后通过做组合动作,可以让学生分别给两个字找朋友组词。
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的形象推理,到动作表演,能够让学生深度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最后通过做动作让学生组词,可以让他们对这两个字引申出其他意思。
三、揭示认知过程的矛盾,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发展
文章中“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同时显示出赵州桥的两个主要特点,且这也是文章中的过渡段,连接上下两段内容。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要是可以认识到这一段的重要作用,那么就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如,理解文章脉络、内容概括等。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是单单采取告诉学生的方法让他们了解,那么学生就无法全面理解这些内涵。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全面理解和感悟。
首先,学生试误。教师可以提出思维目标,包括:“赵州桥都有哪些特点?文章中有一句话有效地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你们发现是哪句话了吗?”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自己认为描述出赵州桥特点的句子,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每位学生说出自己答案的时候,教师都可以继续提问他们“你觉得这句话中体现出赵州桥哪个特点?”在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可以继续引导他们思考“赵州桥就这一个特点吗?能够概括其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句呢?”这样,学生可以继续思考,最后找出这句话。
其次,验证。教师可以找之前回答错的学生,问他们那句话中体现出赵州桥的哪些特点,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说出美观以及坚固,从而真正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最后,制造矛盾,激活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的作用。教师可以问学生在阅读完第三段后,是不是看到其描述了赵州桥坚固以及美观的特点呢?学生会说只描述了美观的特点,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思考“为何这句总起的句子中要先写坚固这一特点呢?”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就会发现这一特点是在第二段中进行阐述的,教师可以提问其为什么在第三段开头又提到了呢?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度思考,有的学生觉得这样读起来感觉很通顺,教师需要赞扬其想法,称赞学生思维的灵敏性,进而总结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讲的是坚固以及美观的特点,所以,通过这一句话可以将这两个段落有效地连接起来,告诉学生这样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其作用就是让段落间可以更加自然地进行过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过渡句的概念和作用,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方法相比效果要更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一直运转的,在试误步骤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以及“特点”这两个词。而让学生找对应的句子以及和教师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在验证步骤中,教师提问之前找错句子的学生,这就是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通过让他们比较以及判断能够清楚教师的要求。最后,在让学生了解过渡段的作用时,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创设矛盾,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进而让他们认识到两段前后的关系,进而理解过渡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