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2019-04-07张静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同学

张静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搭建对话教学的平台,向阅读教学要效益,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文本生动引人,让师生的眼神交流中洋溢着激情,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激射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对话,本是平等交流的过程,是资源共享的过程,是真正实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过程。在对话的互动中,有人与文本(师-文本、生-文本)、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对话,而在这几者中,人与文本的对话属于课堂教学开展前的预设层面,人与人的对话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层面。下面我就围绕这几者的关系来谈谈我对对话教学的一些管窥之见。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师-本对话,教学基础的构建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提倡预设,也就是精心备课,然后通过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今天,在新课程理念里,我们也不能将“预设”一棍子打死。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不相信一个连自己都读不懂文本的老师能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只有教师先与文本有“亲密接触”,真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感悟到情感的流淌,读到真情处有罗曼·罗兰写作时如亲尝毒药般的体会,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我认为这是有切实可行的意义的。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在这种前提下,教师才能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游刃有余。我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时感受到一位平凡伟大、默默隐忍的母亲。充满阳光的操场上,我静静地读着,又一次被史铁生细腻的文笔深深地打动。特别是读到写母亲的第二部分,读着读着,又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她多病苦命的后半生,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奔涌而出。我想,这篇文章很有教育意义,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作者的情感。于是就确定了其中一个目标——品味语言,感受母爱的坚忍与伟大。

教学方式方法呢?干脆自己读吧。读哪一段呢?读5、6、7段吧,因为我每次读到这里心灵都会受到很大的触动。音乐呢,就用班得瑞的清新舒缓的《雪之梦》,很容易动情的。考虑到学生对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的深情没有整体性的理解,这样会对理母亲去世对史铁生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层面产生隔膜,从而会对整个散文中所流淌的情感产生距离感。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在课前准备了这样几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母亲是人生最大的伤痛之一,记得满文军有首歌《懂你》,是唱给母亲的。从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史铁生懂你是在你走后,我们呢,应当爱你在拥有你时。同学们,理解我们的父母吧,珍爱我们的父母吧!”接着又设计个当堂作业——“尺笺传素心”——给家中的母亲写条短信,告诉他此时此刻最想跟她说的话。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这一点是成功的,以学生所熟悉的人物来理解文中史铁生的情感,这样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学生的情感被唤醒,情感从心底自然流淌,这样就能与文本情感相交融。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摸索出了一条备课思路:腹有诗书气自华,备课前先抛开杂念干扰,静心研读文本,记录下自己感受最纯粹最深刻的地方,然后自行确定教学目标,寻找教学思路与方法,确定教学切入点与突破口,而不是翻阅教参或上网查询现成的课件资料。以免先入为主,限制了自己灵动的思维。等自己的备课思路基本成型后,参阅其他的资料,再修正、充实、完备。这样的课上起来有自己的思想,流畅顺手,轻松自然,不会别扭尴尬。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生-本对话,阅读个性的展现

如果你有心,相信你一定在高一语文课本的课后习题中发现这样的题目:“编者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请在阅读中随时写下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我心归去》)、“请结合对本专题其他作品的研讨,从上面两篇散文中任选一篇在对话栏里进行评点,评点时大片着眼,小处落笔,然后将评点和同学交换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等。这些题目其实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学生与文本要进行对话。文本的解读,是一个个性化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虽然人小,但由于正赶上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信息渠道给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所以,在文本阅读中他们也是带着个性、带着个人经验在解读。再加上,正因为他们人小,所以在阅读思维上受到的限制小,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性阅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教师只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情于事,融理于情,朴素细腻,情感真挚,读之令人动容,唏嘘不已。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武帝征召的原因和打动晋武帝的地方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最后,拓展环节,我把毕淑敏的《孝心无价》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同学们,同学们受到了不小的震撼。有位同学说:“当我读到祖母与我之间相依为命、相互支撑走过那段日子时,我想起了正在病危中的爷爷,我想当每个重病中的人明明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事却又不能告诉年幼的孩子真相时,心中一定是非常忧伤的,同时他们的心又是无私的,对亲人有着深深的爱、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所以我读得流泪了……”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位同学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解读,披情入文,也点燃了课堂情绪的火把。在不意中,我收获了课堂的精彩。整堂课气氛热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湖光秋月两相和——师-生对话,和谐氛围的营造

在《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重建》一书中曾有这么一段话:“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每一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个共同目标:我们共同所营造的将是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是以师生平等对话的形式来实践这一目标。一次在上《最后的常春藤叶》时采取的是对话文中人物的方式,我抛出这出一个问题:文中的“老贝尔曼”,我想问你,你当时为什么要在琼珊面前报怨?又为什么一个人去画叶子?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过去的“填鸭式”,“问答式”,学生就象容器,教师就不停的在课堂上往里灌输思想和内容。而如今,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已开始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积极与,参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有位同学提现质疑:是什么拯救了的琼珊的生命?这一问题似乎有点质疑老师的“权威”,我没有摆出师道尊严不容冒犯的脸色,而是欣喜于学生的质疑,趁机小放一下,让学生讨论到底能不能这样理解。最后,这几位同学把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我们更相信人性的美好。学生说的,也正是我想告诉他们的,只是在平等的对话讨论中得出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要比板着脸来让学生只能听从不能质疑的效果要好多了。整堂课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进行,真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四、自在娇莺恰恰啼——生-生对话,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重建》一书中同样有这么一段话:“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也就是说现代的课堂教学中要有动态信息的交流。这动态信息交流的一个方向是师-生,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谈过。而在信息交流中,更有创造性、个性的则是第二个方向,也就是生-生交流。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可以想见班级四十多名同学参与交流时的情景,那该是怎样的一个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哪!记得在初中教学时,有一次我在教学《口技》时整个课堂还是很流畅的,自我的感觉也很不错。我有个习惯,每一篇文章结束的时候会留几分钟给学生自由质疑,这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在看《洛桑学艺》(我曾将《洛桑学艺》的相声放给学生看)时发现洛桑表演的时候是正面面对着观众进行表演的,让观众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真本事。实在令人折服。我觉得课文中的一致表演者的技艺水平与洛桑相比,应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那他为什么要在屏风后面表演呢?为什么不大方地在众宾面前表演?”这位同学发言后其他同学也连连称是。我一下子有点愣住了:这在我的意料之外,在我备课之外。一时微窘。情急之中我突然想起韩军老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曾遇到过学生问及“灵魂”为何用“紫色”来形容的问题,韩军老师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讨论,课堂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何不也来个效仿?因此,我也把问题放手给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学生也就七嘴八舌说开了。讨论三分钟后我请小组代表发言,有不少是极经典的评判。有的同学说是躲起来不露庐山具面目是为了吊听众的胃口,也就是增加神秘感。有的同学说是拉大表演者与听众的距离,因为“距离产生美”。说的最精彩的是一位很善于观察的女同学,她说:如果没有的这个屏风,那们听众就会像我们自己在听洛桑的表演一样,知道那只是一场表演,不是真的,而文中的听众都以为声音是真实的,甚至于在大火中有人战战兢兢想跑,如果没有这个屏风,那么观众就不会有这些反应。我与同学们对她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汗颜于自己准备的不足,我自豪于学生的认真思考、敢于质疑的表现。不仅只有这一例,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值得质疑的地方,我们经常会展开一场场课堂即兴辩论,有时是师生间的,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如“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共同收获了许多精彩。我想这足以用来证明思维火花要相互碰撞的理由。

结语:总之,阅读教学是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的基石,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话教学,为我们的课堂营造了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对话教学,让我们师生共同体会到的学习的快乐与课堂的精彩。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同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